实施原则与组织管理

实施原则

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建立:(1)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新的教学体系;(2)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3)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4)以系统实践环节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方法;(5)以国际化为特点的培养模式。

机会均等:本计划对学院全体教师(原则上要求近五年指导的研究生发表过优秀成果)和全部专业的本科生开放。凡愿意承担并能够按要求完成课程改革和科研指导计划目标的教师(教师不限专业),均可以课程授课教师或指导指导教师身份直接参加本计划;凡愿意参与并能够完成培养目标的相关专业本科生均可报名参加本计划。

双向选择:以双向选择为基本方式确立指导教师和学生(附件一)。每学年初发布指导教师名单,由学生自主联系指导教师,填写并提交申请表(附件二)。原则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申请表选择不超过三名的同年级本科生。学习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学生三年级上学期(含)之前可以协商更换指导教师。

动态筛选:一年级学生可在第一学期报名进入预选阶段,名额不限,一年级下学期末之前可自由变更指导教师。二年级下学期进行第一次年度考核和筛选,通过考核的学生进入本计划的第一阶段。三年级下学期进行第二次年度考核和筛选,通过考核的学生进入本计划的第二阶段。一年级未报名学生也可直接参加任何一次考核,通过竞争进入本计划的第一或第二阶段。

个别指导:指导教师负责启发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可以协助学生制定突破原定教学计划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须报学院和学校批准),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术兴趣和团队精神、指导学生完成创新性研究工作。

课程改革:在计划资助下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校内外内优秀教师参与的方式进行相关课程改革。各专业负责人负责总体组织工作。在低年级增设专门的学术讨论和学术讲座课程、在高年级专设研究课程。

科研创新:直接参与基础性科学研究是本计划实践环节的核心内容。除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外,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应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选题原则、熟悉文献查询和归纳方法、掌握数据获取手段、培养数据分析能力、锻炼论文写作和成果表达技巧),而且要特别注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发表优秀学术成果。

组织管理

依托单位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成立“北京大学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专家指导组”,由贺灿飞教授、李本纲教授、刘鸿雁教授、胡建英教授、朴世龙教授和冯长春教授组成,聘请贺灿飞教授担任首席教授。

成立“北京大学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领导下,负责本计划的总体设计、具体实施、方案调整、单位协调和评估组织。

主    任:贺灿飞

副 主 任:李本纲、彭建

委    员:刘耕年、曹广忠、林坚、卢晓霞、唐志尧、彭书时、刘鸿雁、朱东强、蒙吉军、朱晟君、刘涛、王长松

秘    书:宫彦萍

成立北京大学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年度考核评审组”和“结题验收评审组”。年度考核评审组由“管理委员会”和所有指导老师组成,结题验收评审组由“专家指导组”和“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

学院本科教务办公室和学工办协助该委员会开展有关组织管理工作(如学生申请、咨询,会议评审,总结报告、跟踪调查和人才成长数据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