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祝贺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老师等获得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奖励
发布时间:2020-09-08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奖励名单公布,我院陶澍院士获得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成就奖,《地貌实习》教学团队莫多闻教授、张家富教授、刘耕年教授、李有利教授、李宜垠副教授获得教学团队奖,王学军教授、曹广忠教授获得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优秀奖(本科生教学)、王红亚教授获得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优秀奖(研究生教学)。
自2016年开始,北京大学为了营造重视教学和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而设立了“教学成就奖”、“教学团队奖”、“教学卓越奖”、“教学优秀奖”、“教学管理奖”等系列奖项。
“教学成就奖”旨在奖励长期在教学一线特别是本科教学一线工作二十年以上,教学上具有公认一流水平,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北京大学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在国内同行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的资深教师。
获奖教师简介:
陶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性微量有毒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归趋和效应研究。近年工作集中在全球污染物高分辨排放清单、迁移及暴露风险模拟。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等称号。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等。
陶澍老师36年坚持在教学一线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开设课程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效果好,广受学生好评。在担任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期间,申报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组织本科生拔尖计划,对学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选中科院院士之后,作为学科带头人、环境地理学家,积极引领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发展工作、在教学改革和建设方面给予指导,在课堂授课、学生培养方面亲力亲为,为环境地理学科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亲身实践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 陶澍院士
“教学团队奖”:旨在奖励以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团队构成合理并有持续性发展,教学效果和成就显著的教学团队。
《地貌实习》是城市与环境学院传统实习课程之一,是环境、地理、生态、规划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利用野外实地实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察、测量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突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地貌实习内容与方法体系”。近年来,在实习中融入思政社会实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习地区条件艰苦,师生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培养了同学们的吃苦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团队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学生普遍反映印象深刻,收获颇多,是城市与环境学院最受欢迎课程之一。该课程任课老师,均为自然地理、地貌与第四纪的资深教师,平均教龄近30年,也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研究成果颇丰,为自然地理和相关专业培养了多名优秀人才。
获奖教师简介:
莫多闻,教授,知名的地貌第四纪学者,全国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地貌过程与沉积、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曾任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曾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理事、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莫多闻教授是《地貌实习》课程的前任负责人,从1980年起,在实习区实习、研究、指导实习,30多年来几乎走过了实习区所有的沟沟坎坎,具有十分丰富的的教学经验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2015年获北大教学优秀奖。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团队奖:《地貌实习》团队莫多闻教授
张家富,教授,知名的第四纪年代学和地貌学者,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地理学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第四纪年代学、第四纪环境和地表过程、环境考古。目前开设本科生课程《普通地质实习》、《地貌实习》,开设研究生课程《第四纪野外实验技术与方法》。2018年,张家富教授应邀在Science撰写观点文章,探讨了青藏高原最早的古人类定居问题。2019年获教学优秀奖(研究生教学)。张家富教授是《地貌实习》目前团队的负责人,从事地貌实习教学已有18年,教学经验丰富。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团队奖:《地貌实习》团队张家富教授
刘耕年,教授,知名的气候地貌与混杂沉积学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编委,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分会理事,“冰川冻土”编委。研究方向:地貌学与第四纪环境学,主要从事高山和高原地区冰川、冰缘地貌过程与沉积,第四纪环境演化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自然灾害研究等。有十分丰富的野外研究和教学经验,具有从实习到指导实习前后30余年的经历。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团队奖:《地貌实习》团队刘耕年教授
李有利,教授,知名的构造地貌学者,他长期作为地貌教研室主任、理科基地品牌课和北京市精品课“地貌学”的主讲人,直接将地貌学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同野外实习教学结合,具有在实习区从实习到指导实习前后30余年的经历,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2015和2016年,李有利教授的《地貌学原理》(3版)分别获“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和北京大学优秀教材(校级)。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团队奖:《地貌实习》团队李有利教授
李宜垠,副教授,知名孢粉学和第四纪生态学者,在几千年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长时间尺度的古火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北京地区影响人体健康的气传致敏花粉的来源与预报研究等方面有着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讲授本科生课程《生物地理学》和研究生课程《第四纪古生态学》等,曾担任多名本科生科研训练、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及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地貌实习》中,除指导地貌实习外,还指导学生在野外如何识别植物等。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团队奖:《地貌实习》团队李宜垠副教授
“教学优秀奖”:旨在奖励在教学中认真履职、积极投入、教学质量高、效果好的教师。
获奖教师简介:
王学军,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环境科学和环境管理研究,在环境科学领域,近期主要从事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于汞在多介质环境中的来源和迁移模拟、健康效应等;在环境管理领域,曾参与国家多部相关重要法律、政策性文件和规划的起草工作。曾获得过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文章300余篇。
王学军老师在近30年的教学工作中,坚持良好师德和职业操守,现开设本科生课程《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经济学》。所讲授课程善于调动学生思考,教学效果很好,教学评估分数高,深受学生爱戴。王老师担任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国家重大政策文件起草人等。他将科研和教学工作高度融合,积极进行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力求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王老师坚持用最先进的科研指导本科生科研、拔尖计划、毕业论文,培养研究生,为环境地理培养多名优秀学生,充分发挥出研究型大学的育人优势。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优秀奖(本科)获得者 王学军教授
曹广忠,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华建设管理研究会(香港) 理事。研究方向城镇化,城市与区域规划,人口迁移,城市土地利用等。2006获得年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等。
曹广忠教授现任城市与经济地理系系主任,结合国家城乡发展理念和规划实践变革,推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国际实习课程建设等。开设本科生课程《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人文地理专业实习》等,坚持理论、技能和知识传授相结合、专业教学与国情教育相结合,将学科前沿与城乡发展现实融于教学,优化实习教学,强化学生兴趣和技能,效果显著,受到好评。曹广忠老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毕业论文,培养研究生,学生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等;担任班主任,获得北京大学先进学风班、优秀班集体等称号。曹广忠老师多个方面为城环学院的教学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优秀奖(本科)获得者曹广忠教授
王红亚,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变迁、水土流失、水文及水资源。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农业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华北平原全新世古径流状况的研究”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现代气候-地表径流量关系式在华北平原古水文研究中的应用”等。主讲本科生课程《水文学与水资源》、《陆地水体概说》,主讲研究生课程《应用水文与水资源学》、《自然地理博士生高级讲座》。撰写了教材《水文学概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020年3月开设了募课课程“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教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将野外实习与课堂教学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十年来均作为指导教师参加“自然地理综合实习”课的野外实习指导。连续六年(2014-2019)担任团队带队教师,代表我校参加每年暑期为时半个月的“全国高校地理学基地联合实习”,与内地及港澳台师生进行交流。
王红亚老师以饱满的精神讲授每一堂课,用精心的准备提高课程效果,可以使同学在领略知识魅力的同时提高自己实际技能。王老师教课内容覆盖广、质量高,课堂形式有个性、讲创新。同时,王教师课堂上幽默的语言、适当的互动、精彩的演示,更增强了课堂气氛,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优秀奖(研究生)获得者王红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