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物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 刘鸿雁:草木有情,携手前行
发布时间:2023-10-12北京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作品集
引言
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了“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来自39个单位的46名教师投稿。经专家组评审和学校党委审定,10名教师的优秀作品获奖。
现将获奖作品进行连载。敬请期待!
今天是我迈入教师岗位三十年的日子。三十年前的今天,我从北大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整整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坚持“与学生零距离”,设身处地体察学生内心,思考自己能为学生做些什么。
“我”为什么要上这门课
“我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大部分学生都难免产生过类似的疑问。在我教学之初,学生常常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有一次在北京东灵山实习时,学生问:“老师您把我们带到深山老林里,又是挖土壤剖面又是量树的高度,这有什么用啊?我不明白,我们学的这些知识怎么转化为生产力。”这个问题让当时的我陷入沉思,学生到底为什么要上这门课?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比起学习具体知识,明确学习目的更加重要。选择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怀有不同的诉求,只讲课程对学科的意义不足以服众。正是一门门课程构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如果每一门课都让学生觉得大有助益,那大学能办不好吗?若是每门课都叫学生失望,那他为什么要机械地读这四年呢?教学是大学的根本,老师们要使出浑身解数让每位学生有收获,而不是固执地自说自话,沉浸在对授课内容的自我陶醉中。
我将“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理念切实贯彻到日常教学中,落实下来便是“教什么”和“怎么教”。除教学内容的甄选外,我也致力于优化教学方式,精心安排《植物学》的“辨认植物”课程,每一周我都会在三课时中专门拿出一课时,带大家走出去,寻访燕园各角落的奇花异草。
同你一起“擦玻璃”
在过去三十年中,我指导本科毕业论文54人,指导本科科研26人,指导研究生45人。我指导的学生彭若男还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3名博士生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科研起步难,尤其是对于本科生来说。我试图告诉他们“做科研就像擦玻璃”。
科研并非高深莫测。每次新的学生来找我谈科研,我都会指向窗外说:“我们看外面那棵树属于什么种类,看起来像是香椿或者臭椿。如果是奇数羽状复叶就是臭椿,如果是偶数羽状复叶就是香椿,可是有窗户挡着看不真切,做科研就是把这窗户擦干净一些。如果窗户干净,我们就能看清楚它是偶数羽状复叶,确定它是香椿。从香椿又会延伸出许多其他问题,比如香椿为什么长这么高?那么我们就需要把窗户再擦干净一点,继续深挖,比如说这棵香椿产生多少氧气?”
除了引导学生入门外,我还得充当学生的肩膀,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擦玻璃”。比如说,窗外那么多种树,学生一眼望去,很难知道从哪入手。我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发挥的题目:可以从香椿入手,先看看究竟是不是香椿,然后探究一下香椿为什么长那么高,长那么高有什么用。
大树下和草原上的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从我踏入教师岗位开始,我就与塞罕坝结下了不解之缘。本世纪初,北京大学在塞罕坝建设了生态定位站,现在进入了国家站的行列。2011年,北京大学塞罕坝野外实习基地被认定为北京市市校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我是这个联合基地的负责人。在此之前,我们的本科生就已经开始在塞罕坝开展“野外生态学实习”。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根本大计,学生来塞罕坝实习,就是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我的工作便是引导学生在野外思考和讨论。大树下、草原上,都是我们的课堂。我们提出问题,没有预设答案,学生感觉经历了全新的探索之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生态学未来会更多地拓展到应用领域,例如生态管理、生态产品计价等。生态学与管理、经济等学科的融合势在必行。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尝试。今年春季学期,我开设了“中国的生态问题与生态建设”全校公选课程,试图让更多的学生认识生态,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理工医文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我一起开始了这趟跨学科的旅程,思考生态伦理,探索生态文明。这也是我下一阶段的新使命。
教师个人简介
刘鸿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雅特聘教授。曾获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秀教师等多项教学奖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植被恢复与固碳耗水”创新团队负责人。2021年入选“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名单。主持完成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资助科研项目32项,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获奖名单
一等奖
生命科学学院:吕植
二等奖
政府管理学院:燕继荣
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鸿雁
艺术学院:李道新
三等奖
第一医院:张卓莉
王选计算机研究所:郭宗明
新闻与传播学院:程曼丽
深圳研究生院:栾胜基
中国语言文学系:汪锋
第三医院:赵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