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物
陶澍:亦师亦友 润物无声
发布时间:2020-10-13个人简介:陶澍,1950年8月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在城市与环境学院有这样一位师者。他能带着仪器走进祖国江南塞北的城镇乡野,也能坐在办公室里潜心处理科研数据,更能在教学工作上三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和奋斗。他就是2020年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获得者陶澍教授。
自1984年9月起,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近36年间,陶澍始终走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不仅致力于环境地理学领域的各类研究,注重学科人才培养,同时也坚持每学年开设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环境科学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感传授给每一位走入课堂的学生。
精心打磨的独家课程
陶澍希望自己所开设的课程,是能够真正适合同学们的、真正帮助到同学们的,因此他在课程设计上投入了很多心血,结合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体会和多年的科研经验,亲自编写教材和课件,打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独家课程。
要学会使用统计工具正确地分析数据,是陶澍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课程上经常强调的内容,也是他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与侧重于统计方法本身的数学课程不同,陶澍希望这门课程能够教会同学们如何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选择并使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诚然,开课之初,陶澍便注意到能够供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使用的资料并不丰富。因此,他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科研工作,同各个专业的老师们交流探讨,以不同统计方法为基础,分模块展开讲解统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亲自打造了满足教学需求的课件,并编写了《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一书,作为课程同名的教材使用。不仅如此,陶澍在教学期间,始终关注着学科领域内的科学动向和同学们的课程学习效果,不断对课程资料进行更新,以确保在课堂上可以向同学们有效地传达新鲜的、合适的知识。
出自陶澍之手的独家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再配合上陶澍清晰且风趣的讲课方式,课程对同学们具有了很强大的吸引力。在上一个开课学期,有来自校内外多家单位的近20个不同专业背景的180余名学生参与选课,另外也有很多同学参与旁听。在一张张PPT的变换中,在一次次师生互动的讲解问答中,陶澍在自己亲手打造的特色课堂里,将知识传递至每一位到场的同学。
课堂上的陶澍
“上过陶澍老师的数理统计课之后,每当我在科研中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总会想起这门课。”城市与环境学院2019级硕士生于欣源说,“这门课上老师讲过的方法应用情景、注意事项,都会在我选择数据统计方法时起到帮助作用,感觉不仅是修了一门课,更是学会了一项技能。”
不仅让知识浓缩在书本里、考卷上,更让知识走进了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这样经过精心设计和打磨的独家课程,总是让同学们收获满满,也因此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肯定。自有教学评估以来,陶澍的课程评估得分基本都在95分以上。然而同学们的肯定并不是终点,陶澍仍然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让课程变得更加精彩和丰富,如何更好地让同学们吸收知识,也始终享受着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互相学习的过程。
亦师亦友的科研指导
走下讲台,迈出教室,回到逸夫二楼,陶澍的教学工作并未结束——在他的办公室内、课题组的实验室里,围绕着科研任务展开的教学工作同样在这几十年来不断地生根、发芽、生长和结果。
城市与环境学院实行导师独立PI制度,因此陶澍直接负责对课题组内的每位硕博研究生进行指导,通过当面讨论、邮件交流等方式密切关注学生从选题、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至论文撰写的每个环节。在陶澍的指导下,近三年在读和毕业的研究生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在Sci. Adv.、Nat. Commun.、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部分毕业生因优异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被国内外研究机构主动招录为博士后或讲师。
陶澍与课题组的同学们一起出差采样
除此之外,陶澍也心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和科研能力锻炼,每年通过拔尖计划、本科科研、本科实习和论文等项目直接指导学院内多名本科生。从北大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和城环学院实施拔尖计划以来,陶澍作为校聘导师直接指导的本科科研项目共计46项,参与本研和拔尖计划的学生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3篇,其中包括国际顶级期刊PNAS1篇,领域内一流期刊ES&T 8篇、EI1篇。
这些科研上的累累硕果,离不开陶澍多年如一的悉心栽培,亦离不开陶澍在每次讨论、每封邮件中传达出的对于科研的热爱与坚持的深刻浸染。不仅如此,陶澍也非常注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日常讨论和邮件交流中,他经常将研究方向相近的同学集中到一起,互相交流想法、分享科研工作进展,探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此让大家走出自己的小课题,提升对于课题组研究方向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也希望大家在这样的交流学习中,提升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获得科研上的启迪和动力。
科研之路是漫长而辛苦的,但是在陶澍的带领下,整个课题组如同温暖快乐的大家庭,在和谐轻快的氛围里前进着。如果没有出差任务,陶澍每周都会和课题组的同学们下几盘六国军棋,在举棋与落子间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和大家共同体会棋局带来的快乐。而且,注重团队合作和分析思考的六国军棋,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同学们锻炼逻辑思考能力的别样途径。
陶澍在课题组内即是同学们的师长,又是同学们的朋友,这两种角色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不论是哪种身份,陶澍老师始终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课题组的同学们带来温暖的支持,提供可靠的建议,创造愉快的科研氛围,让他们可以拥有专注科研工作、追寻科研梦想的一片天地。
润物无声的人生启迪
陶澍今年已近七十岁,但熟悉他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他仍旧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保持着对于工作、生活的热情。他总是每天清晨就到达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即便是周末和假期也不例外;他会亲自带着仪器设备和同学一同前往各地出差采样;他会在和大家的交流中妙语连珠,以敏捷的思维串联起整个对话或是讨论;他会与同学们下军棋,也会与同学们一起打球、爬山;他会在每年的毕业季和课题组的毕业生拍照,记录下生活的仪式感。
“从开始本科生科研到博士毕业的七年的时间,使我受益匪浅的不仅是陶澍老师对我科研的指导和帮助,”陶澍课题组的2015级博士生韵潇回忆道,“陶澍老师始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他对待科研认真、细致和敬业的态度,都在告诉我们具有生命力、具有价值的人生可以是什么模样。”
陶澍与学生们一起打篮球
陶澍与课题组的毕业生拍照
陶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他有过交集的学生们,他所传授给大家的不只是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只是科研工作中的经验或技巧,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智慧与启发。这位身居一线三十余载的老师未曾多言,谦逊低调,但却始终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为学生们做出优秀的榜样,如春风细雨化入学生的心间。
“潜心科研的探索者”“环境地理学发展的领路人”……数十年的优秀工作让陶澍在各种不同的标签下被大家认识和熟知,但这些标签的背后,陶澍始终都是那个走在教室中,走在实验室里,走在祖国的山河大地间,以言传和身教的方式传道受业解惑,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的亲切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