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术委员会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4-082021年4月2日,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塞罕坝国家站”)学术委员会会议在线顺利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尹伟伦院士、副主任于贵瑞院士、唐艳鸿教授、委员方精云院士、周国逸教授、谢宗强研究员、王希华教授、辛晓平研究员、刘鸿雁教授及塞罕坝站副站长郑成洋副教授、北京大学科研部李芳兵等近2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尹伟伦院士和唐艳鸿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唐艳鸿教授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刘鸿雁教授从国家站概况、现有工作基础、未来规划、重点任务、组织架构与运行管理、工作计划等方面对塞罕坝国家站的建设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塞罕坝地处三北人工林建设的关键区,是为京津地区防风沙、保水源的关键区域。塞罕坝国家站可以辐射整个农牧交错带人工林区,为监测农牧交错带人工林动态、制定合理的人工林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并能够强化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建站以来,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森林承载力、天然林的死亡与更新、主要造林树种的水分消耗和生长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咨询报告。未来五年,塞罕坝国家站将结合国家十四五生态建设规划,全方位开展长期定位监测,积极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构建半干旱区山地和沙地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过程的理论体系与模式,厘清大规模人工林的环境影响及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提出人工林生态恢复示范基地提供全球经验,建设融自然、社会、人文于一体的生态教育与科普基地。
与会委员们听取汇报后,对方案进行了热烈讨论,高度评价了塞罕坝站的建设情况和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充分肯定了塞罕坝站立足科研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科研战略意义以及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委员们一致认为塞罕坝站建设运行方案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方案合理。同时,委员们对塞罕坝站未来的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任务进行了讨论,希望塞罕坝站对现阶段科研工作进行完善梳理,在特色和优势发展方向上加大投入,并对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多项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塞罕坝国家站长方精云院士对委员们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塞罕坝站将根据委员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凝练科学问题,完善观测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力争将塞罕坝站建设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生态站和教育科普基地,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知识与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