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工动态

城市与环境学院师生赴洛阳市栾川县开展专业调查与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7-12-09

实践团师生在鸡冠洞内合影

2017年11月25日、26日,城市与环境学院师生一行15人,由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关汉岳带队,前往洛阳市栾川县,开展“考察栾川县鸡冠洞喀斯特地貌与老君山植物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的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是一次帮助班级成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融地貌考察与植被研究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是一次学习十九大精神,践行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指示的学术调研。

出发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考察地老君山和鸡冠洞的文献资料,并汇总讨论,为考察打下理论基础。而在11月24日晚前往洛阳市的火车上,班级同学成为车厢安全员,在实践途中承担起北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

经历一上午的车旅颠簸,班级同学们于中午来到了实践活动的目的地之一——老君山。为了更好地考察老君山海拔梯度上植物分布的规律,同学们放弃乘坐索道上山,依靠强大的毅力和良好的体魄仅用了3个半小时从800m海拔爬至1700m海拔,走过原耗时约5小时长达15.5公里的盘山路,体现出北大人不畏艰苦的品质。


实践团师生攀爬老君山

登山期间同学们时常驻足,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以及相关软件辨识植物,遇到疑难时则会向院里相关专业老师寻求帮助,例如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刘鸿雁老师帮助同学们辩认出白羊草和短梗南蛇藤。


白毛草


短梗南蛇藤

随着海拔升高,同学们明显感受到温度的变化,沿途开始出现结冰,海拔升至1300m后林子里可见积雪。在手机软件提供的经纬度和海拔的帮助下,同学们沿海拔梯度分级记录下沿途所见的植物。碍于文献资料缺乏以及时间受限,不能完全正式地体验研究过程,是行程中少有的遗憾之一。



老君山高海拔区域的冰雪

第二天上午同学们来到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鸡冠洞,因景点管理需要,无法在洞内长时间停留,同学们提出了“鸡冠洞内CO2浓度季节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的科学问题,带着问题参观。


鸡冠洞内钟乳石与石笋形成的“千年一吻”景观

参观结束下山时,在鸡冠山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板报前,团支书主动停下为大家讲解,他结合自己的现实体会娓娓道来,同学们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认真听讲。


实践团师生在鸡冠山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实践行程紧凑,带队的学工老师在回城的大巴上为大家讲解了十九大会议报告内容,传达十九大精神。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同学们听完讲解后,对报告中提出的要加强党的领导、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表示了衷心的支持,对十九大报告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带队老师讲解十九大报告精神

学习完十九大精神后,同学们紧接着投入到“鸡冠洞内CO2浓度季节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这一问题的讨论之中。


实践团师生深入讨论十九大报告

同学们首先得出了基本一致的判断:夏季鸡冠洞洞内二氧化碳浓度更高。在探讨成因时,一位同学提出季节温度不同导致岩溶作用反应速率不同,进而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差别的猜想,但因鸡冠洞内四季18℃恒温被大家否定。这时带队老师提出,夏季游客增多会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这被同学们所接受并归入影响因素之中。进一步讨论后,组织讨论的班长认为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在鸡冠洞内温度接近不变以及几乎没有植物存在的背景下,鸡冠洞这个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在这框架下,同学们提出了流经溶洞的暗河可以会产生脱气作用,冬夏季鸡冠洞通过出入口与外界交换气体的差异等可能的原因,大家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解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期间,师生还利用空暇时间组织团队建设活动,交流本次实践的感受。本次实践目标清晰,内涵丰富,环节圆满,同学们将自己所学的生态地理知识应用于现实具体问题中,对所学的地理学科、对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及十九大报告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