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风采

博士生未名学者丨徐浩:科研之路,走得快,更要走得远

发布时间:2023-12-14

编 者 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北京大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于2022年设立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该奖项由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捐资,旨在资助北京大学科研能力突出、研究工作富有创新性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从事碳与气候相关研究。希望此项荣誉能够激励北大学子肩负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使命,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在“碳与气候”相关领域发出青年声音,产出创新成果,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突破性贡献。本学期,研究生院将推出2023年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获奖者代表的系列访谈报道。

人 物 简 介

徐  浩

徐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朴世龙院士,研究方向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博士期间获得廖凯原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等荣誉,是2023年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获得者。

学习之路:打破过往,重塑新生

今年已是在园子中学习生活的第八年了,回望在北大度过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我最大的感悟是:这个园子和这里的老师同学,帮助我塑造了全新的自己。

在本科和研究生的起始阶段,我都经历过彷徨的过渡期。初入北大,初次感受自由多元的学习氛围,我实际上感到很不适应,脱离了高中时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方式,反而不知道该如何管好自己、如何努力。高中的学习生活让我习惯了在学业上比较与追逐,将优秀单一地理解为成绩好。然而北大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在学业、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上都各有所长,这种多元的可能性令人艳羡,却也让人更加迷茫。可正是在与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北大人愿意拥抱失败,也会更加多元地定义成功。

进入课题组后,师兄师姐的严谨和高效又给了已经习惯“自由散漫”的我当头一棒。与大学日常的学习生活相比,科研是古板的,要求严密的逻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科研也是枯燥的,严谨的结论来源于长时间的论证和求索。因此在刚开始进行科研的时候,我经历了持续的迷惘和自我怀疑。但经过了两年多的科研训练,在一次次倍感崩溃又重振旗鼓的过程中,我也逐渐被打磨成了更加适合科研的样子。伴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打破和重建,最终我既爱上了这个园子里的自由,也慢慢在科研中锻炼出了严谨的科学精神,我终于发现,这两者也许并不冲突。

科研之路:寻求创新,保持思考

最初进入导师朴世龙老师的课题组,是被他敏捷的思维和不断迸发的想法所吸引。出于对这种魅力的向往,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思考和寻求创新。基础学科的研究是耗时耗力的,一个课题可能需要耗费数年时间,就像一场马拉松。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重复的劳动,时间长了,热情就会被慢慢浇灭,就像长跑中重复的蹬腿,往往会令人身心俱疲。但实际上,这一路上是有风景可以欣赏的,而思考过程中的那些灵光乍现,就像是这条路上的小花,美好且弥足珍贵。不断地思考和创新,能够让我们遇到更多缤纷多彩的小花,在这条科研之路上更加享受。

导师总是强调,科研就像是讲故事,故事好听与否,既取决于论证逻辑是否严密,也取决于研究是否有灵气,后者尤其能凸显你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学术圈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发表,但其中有很多是在模仿与重复,而好的文章往往在某一方面有其创新性。因此在阅读文献时,我最关注作者有何创新之处,为什么这篇研究能发表在含金量高的学术期刊上,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思考自己能否做出不一样的东西。要想在学术圈立足,我们或许应该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占据独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科研之路:积极沟通,长路漫漫

“多和师兄师姐沟通讨论”和“希望你也能找到长久的科研伙伴”是导师最常和我分享的两句话。刚进入课题组时,我由于缺乏自信,总是担忧自己的研究内容太小儿科或者问题太傻,所以羞于请教师兄师姐,因此经历了一些没有头绪或者钻牛角尖的至暗时刻。但最后我还是在导师的开导下去请教师兄师姐,而沟通后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感。现在,我成为了别人的师兄师姐,开始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熟悉的领域,对于积极友善的沟通,大家都很乐于参与其中;那些现在看来有些傻气的起步阶段,大家都经历过,也都能理解和包容,跨不过去的其实是自己心里的那道坎。一个人可能可以走得很快, 但是一群人会走得更远。在这条漫长的科研之路上,衷心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志同道合、互助共进的科研伙伴。

兜兜转转已经在学术圈“闯荡”了四年多,在这个过程中,我曾非常羡慕别人能够高效地完成科研任务,满足老师和自己的要求。为了加快脚步,我也尝试过不断给自己加压,但人力有尽时,疲于奔命也许总有一天会倒在收获成果前的那个黑夜。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松下来,思考自己的定位,寻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洽,也许这样才能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上走得更远。

我们的研究:追求更加系统的、科学的植树造林规划

在“碳中和”的目标下,植树造林作为增加陆地碳汇、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植树造林并不是灵丹妙药,可供造林的面积是有限的,森林的固碳潜力也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过去的研究更多地侧重碳汇潜力的研究,聚焦于评估森林经过几个世纪的生长后达到成熟林时的碳储量大小,而忽略了中短期植树造林增汇效应对“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影响。此外,造林树种的选择会影响造林工程的成败及其碳汇收益大小,但很少有研究在评估造林增汇潜力时考虑合适的树种选择。这些不足导致当前学界对于我国未来几十年植树造林及其碳汇路径缺乏清晰的认识,限制了相关研究对于气候政策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首先侧重于造林潜力以及其固碳效应的评估。

此外,植树造林是一项综合的生态工程,除了大家所期待的碳汇功能,还包括对气候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等复杂的影响。植树造林并不是简单的种多少树,在哪里造林、造什么林、什么时候造林,以及其对环境和经济有什么影响,这其中其实蕴含着许多复杂的权衡关系。因此,我希望在未来通过大量的研究,更加系统地评估植树造林的碳汇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经济影响,从而指导实践朝更加科学的造林规划迈进。因此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给予的资助,使我更有信心去完成上述全面的、系统的研究。

学术成果列表

1. Xu, H., Yue, C., Zhang, Y., Liu, D., & Piao, S. (2023). Forestation at the right time with the right species can generate persistent carbon benefit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0(41), e2304988120. https://doi.org/10.1073/pnas.2304988120

2. Xu, H., Lian, X., Slette, I. J., Yang, H., Zhang, Y., Chen, A., & Piao, S. (2022). Rising ecosystem water demand exacerbates the lengthening of tropical dry seas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1), 409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1826-y

3. He, Y., Liu, Y., Lei, L., Terrer, C., Huntingford, C., Peñuelas, J., Xu, H., & Piao, S. (2023). CO2 fertilization contribut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observed forest biomass increase in northern extra-tropical land. Global Change Biology, 29(15),4313–4326. https://doi.org/10.1111/gcb.16806

4. Hong, S., Ding, J., Kan, F., Xu, H., Chen, S., Yao, Y., & Piao, S. (2023). Asymmetry of carbon sequestrations by plant and soil after forestation regulated by soil nitroge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1), 3196.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8911-w

5. Cui, J., Lian, X., Huntingford, C., Gimeno, L., Wang, T., Ding, J., He, M., Xu, H., Chen, A., Gentine, P., & Piao, S. (2022). Global water availability boosted by vegetation-driven changes in atmospheric moisture transport. Nature Geoscience, 15, 982–988.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2-01061-7

6. Yang, H., Xu, H., Huntingford, C., Ciais, P., & Piao, S. (2021). Strong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yield confirmed by the Budyko framework.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4), 281–287. https://doi.org/10.1016/j.geosus.2021.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