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14人
陶澍,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讲授《应用数理统计方法》
主要研究 1)微量有毒污染物的产生过程和产生量、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去向、这些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和量以及由此导致的健康危害。这部分研究重点在大区域尺度和数值模拟工作(全国、全球);2)微量有毒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即不同形式存在的污染物是否能够被生物(包括人体)吸收。
Email: taos@pku.edu.cn
胡建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讲授《微量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价》
主要研究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包括微量有害化学物质在城市和天然环境中的行为、利用多种生物学方法探讨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和人群健康影响、并以此对污染物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价、为污染物的环境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Email: hujy@urban.pku.edu.cn
王学军,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讲授《环境经济学》
主要研究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起源、迁移转化、归趋和影响。近期侧重于研究汞的排放清单和排放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迁移模拟、在各环境介质中的赋存和界面过程模拟、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等。
Email: xjwang@urban.pku.edu.cn
徐福留,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讲授本科生《环境地学》
主要从事污染物环境行为、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以典型微量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为主要对象,研究其在主要环境介质(包括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与生物介质(包括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等)中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与归趋等环境行为,探讨其对生物、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的毒性效应与风险。
Email: xufl@urban.pku.edu.cn
刘文新,教授
讲授《水环境化学》
主要研究 1)区域多介质环境(水体、大气、土壤、沉积物等)中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界面反应行为、描述模型、生物有效性变化;2)区域多介质环境(水体、大气、土壤、沉积物等)中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质量控制基准、生态风险评价。
Email: wxliu@urban.pku.edu.cn
李本纲,教授
讲授《遥感基础与图像解释原理》
主要研究:1)大气气溶胶的排放(排放过程、排放量)、迁移传输(长距离迁移、干湿沉降等)、环境效应(辐射效应、气候效应);2)大气气溶胶及其环境效应的大尺度数值模拟(中国、东亚/东南亚、全球);3)不同区域大气气溶胶排放的全球贡献(排放所占比例、效应所占比例)与交叉影响(不同区域的相互影响)。
Email: libengang@pku.edu.cn
朱东强,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讲授《环境化学》(2016年秋季开始)
主要研究1)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中的界面化学过程。包括污染物与重要环境介质(如矿物、天然有机质、黑碳等)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物转移、降解和转化过程的影响机制。2)天然有机质在地表环境的变化特征。利用固态核磁共振、稳定同位素及现代光谱学技术对土壤及天然水体中的有机碳结构进行表征,揭示其变化规律及内在驱动机制。3)环境功能材料在土壤、水体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
Email: zhud@pku.edu.cn
李喜青,百人计划研究员
讲授《污染物水文地质学》
主要研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包括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迁移的模拟与预测、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等。
Email: xli@urban.pku.edu.cn
王喜龙,百人计划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有机污染物同天然有机质、炭黑和纳米颗粒之间的微界面作用机理;复合污染体系中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土壤有机质的属性表征;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研究;微界面作用过程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Email: xilong@urban.pku.edu.cn
刘峻峰,百人计划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讲授《大气环境导论》
主要研究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同时利用多区域能源与经济耦合模型分析优化全球及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政策。
Email: jfliu@pku.edu.cn
万 祎,百人计划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环境毒理与化学:利用化学监测技术研究微量污染物在水处理工艺的降解行为、污染物在天然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生物体的毒理动力行为,并结合生物监测技术,通过体内和体外的研究方法,研究生物体在污染暴露下的蛋白和代谢分子变化,评价污染物的长期累积暴露的生态和健康风险。
Email: wany@urban.pku.edu.cn
程和发,长聘副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
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围绕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归宿,考察卤代烃和三嗪类农药在矿物-水界面上的吸附、解吸以及非生物降解;结合化学形态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解析典型重金属在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来源、迁移与与富集行为。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探讨环境污染预防、控制、消除的管理途径和解决方案。
卢晓霞,副教授
讲授《污染环境修复》
主要从事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健康效应、污染土壤和水体的修复研究,内容包括:1)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2)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健康影响;3)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
Email: luxx@urban.pku.edu.cn
张照斌,副教授
讲授《环境毒理学》
目前主要通过in silico、 in vitro和in vivo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开展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物质的毒性发掘、分析和评价工作,另外在化学预防研究领域初步开展了一些工作。
Email: zhangzb@pk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