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学家共同关注林草过渡带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2009-04-22 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RFBR共同资助的中俄双边研讨会于4月6-7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森林-草原过渡带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西伯利亚南部和内蒙古的比较研究”,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刘鸿雁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普通与实验生物学研究所 Oleg A. Anenkhonov博士召集。

中俄双方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方代表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俄方代表来自俄罗斯科学院所属的普通与实验生物学研究所、中西伯利亚植物园、西伯利亚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以及伊尔库茨克大学。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和赤峰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的相关专家也参加了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美大东欧处项目官员魏芹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长到会表示祝贺。

本次研讨会邀请中俄双方植被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水文学、树木年轮生态学和古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专家,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原过渡带植被的影响机理开展了深入的讨论。两天的研讨会上,共有19位中俄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内容涉及植被格局、气候变化及植被响应、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与会者认为,亚洲中部有世界上最长的森林-草原过渡带,从西伯利亚南部,通过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边缘,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北地区。这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环境状况产生着重大影响。与世界其他半干旱地区(如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相比,亚洲中部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国际科学界缺少清晰的认识。与会各方也利用这次机会,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机构和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

会议报告结束之后,与会专家分成4个小组对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确定了未来合作研究的方向。中俄双方代表意识到形成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的必要性,都把本次研讨会作为未来合作的新起点。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俄人员交流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普通与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2007-2008年实现了人员互访,双方交流了过去在林草过渡带植被研究方面的资料积累,并共同在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和中国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采集了植物和土壤样品。本次会议结束之后,双方主要代表对前期合作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仔细讨论,确定了成果总结的方式。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