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 旅游规划与设计——台湾乡村旅游与民宿
2021-03-24 来源:
出版信息: 主编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ISBN:978-7-112-19777-4 卷首语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地区随着经济上取得巨大发展,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因而造成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回顾台湾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过去了50年,相较于大陆近10年来才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台湾地区已经开始迈入城市化进程的下一个环节——逆城市化,又称“后现代社会”现象,就是许多城市人口,尤其是之前从农村迁移而来的城市人口,开始回流到乡村居住,对于这些人,从社会学观点,称之为“新乡村主义者”。这些“新乡村主义者”,他们的祖辈可能住在农村,然后跟随城市化的脚步迁移到城市,时至今日又回流到农村。新乡村主义者知道怎么反哺乡村,利用本地资源并将其转化成都市人想要的产品。这些人回到农村并没有单纯“养老”,而是在经营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因为他们对乡村有情怀、有梦想,能真正融入乡村和当地人一起过生活,才能把城市人的乡愁转化成本地的乡村旅游产品。 从台湾乡村旅游发展30年的经验法则来看,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多点理想,多点生活,少点铜臭味。过去,大陆许多地方政府采取招商引资的政策,比较重投资,但经营者跟当地居民是隔离的,很难变成真正的“乡下人”,乡村地区要发展民宿、餐厅、客栈,最重要的还是人,“人”才是最根本的“软件”。招商引资这种发展模式,不见得适用于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是要“招人引智”。乡村旅游需要的是有城市经验的新乡村主义者,大陆称之为“新乡绅”,企业则被称为新一代经营者,这些人知道如何与都市人打交道,知道工作繁忙、压力巨大的城市人真正需要什么,知道如何把都市人的乡愁情怀转化成民宿产品,而乡村旅游最重要的客源恰恰是这些寻找乡愁的都市人。也许有一天,大陆的乡村,也能像台湾的南投清境、苗栗、宜兰、花莲、澎湖一般,到处可见新乡村主义者的身影穿梭在民宿、农场、餐厅、咖啡馆;也许再过几年,有些人也会梦中惊醒,开始体悟,招商引资绝对不是唯一之道,乡村不需要太多过客,不需要太多的硬件。我们需要的是,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是融入乡村,有能力发展出自己风格的生活方式。本专刊的撰稿人,都是投入乡村旅游20年以上的人,有的是经验之谈,有的是诚心建议,有的是“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的内心话。乡村旅游的核心不是商人、不是房子、不是硬件,而是新乡绅、是体验、是软件,乡村新的经营者必须真真切切提供一种让城市人喜欢的、甚至感动的乡村生活。 感谢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的邀约,我们才有机会呈现最具全面性、最具系统性,涵盖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策略与实务个案的文章;感谢在审稿及编辑过程中,刘德谦教授不时给予的宝贵建议与指导,编辑部陈静女士及同仁们的耐心、细心和专业,才会有如此精彩纷呈、图文并茂的专刊问世,感恩!当然,也要感谢本专刊所有撰稿人,因为你们过去投入的专业与付出,才能将之转化为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感谢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虽然,本专刊的许多专有名词、用词遣字、表述方式,与大陆之间仍有差异,但这也是台湾的特色。我就不细说了,请各位读者慢慢品味吧! 郑健雄 世界乡村旅游联盟副会长 台湾乡村旅游协会荣誉会长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观光休闲与餐旅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6月18日于白日梦书院,台中 目录 一、政策扶持与品质认证 1. 农业转型与台湾休闲农业政策 邱涌忠 二、乡村旅游业态 5. 田妈妈——台湾乡村美食餐厅品牌 张惠真 三、乡村旅游规划 12. 台湾乡村旅游规划的特色 叶美秀 郑健雄 13. 乡村社区自主营造 林鉴澄 叶美秀 14. 三级产业融合发展——以台湾乡村社区产业为例 陈美芬 15. 地方自产自消与食材旅游 颜建贤 魏任鸿 四、乡村旅游个案研究 16. 每个人都需要的自然、健康、欢乐的牧场 :飞牛牧场 施尙斌 徐白龙 17. 头城农场:卓妈妈的田园梦 林宏达 卓陈明 18. 台一生态农场:从种苗场到多元化事业集团 张国祯 19. 卓也小屋——民宿经营新模式 卓铭榜 郑美淑 20. 老英格兰民宿:台湾经典民宿的代表作 施文琦 罗介鸿 21. 桃米生态村:从百废待举到声名远播的重生故事 廖永坤 黄星豪
2. 台湾休闲农场服务质量认证制度 游文宏 黄意婷
3. 台湾旅宿业推荐制度 戴有德
4. 台湾民宿发展与好客民宿制度 李青松
6. 民宿:从民宿到民宿度假地发展 曾喜鹏
7. 休闲农业:论其产业特性与定位策略 郑健雄
8. 农村酒庄:台湾农村酒庄美酒之旅 蓝明鉴
9. 乡村观光工厂:兼论其对当地农业的企业社会责任 李君如
10. 创意礼品 洪祺森
11. 农村体验教育 林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