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

2017-10-28 来源: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

      

 

林超,字伯超,出生于揭阳市区渔湖镇江夏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受家风和社会传统的熏陶,自幼对文科有浓厚兴趣。1926年入岭南大学修文科,次年转入中山大学哲学系。1929 年师从瑞士教授汉姆(Ham)学地质学,随德国克勒脱纳(W. Credner)学自然地理学。1930 年从中山大学毕业,被聘为时任中大地理系教授、德国近代地理学第三代大师克勒脱纳和彭沙(W. Penzer)的助教。1934 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师从世界著名地理学家罗士培(P. Roxby),1938 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利物浦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归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和地理系主任,同年又被破格任命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1939 年转往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0 年在重庆北碚参与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1946年继黄国璋、李承三之后被任命为所长,且任期最长。抗战胜利后,中国地理研究所由北碚迁南京,林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9 年林超赴里斯本出席国际地理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代表中国申请成为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正式成员获得通过,为中国在国际地理学界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正式成员。林超还曾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42 年)和金陵女子大学教授(1947 年)。1949 年后,林超历任清华大学(1950-1952 年)和北京大学教授(1952-1991 年)。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名誉理事、该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北京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地名研究会顾问,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景观综合工作组成员,加拿大景观生态和管理学会终身会员,北京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

林超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早期的人文地理研究成果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代表之作”,后来在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土地类型研究、地理学理论概括、地理学方法论凝练、中国地理学史与地名研究、地理教育、中外地理学交流诸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正如曾昭璇教授所言:“如以竺可桢先生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第一代开山大师,那么,林超老师可说是属于发展我国地理学的第二代人物之列。”

(1)中国人文地理研究。20 世纪30-40 年代,林超主攻人文地理研究。30 年代考察滇西,他实地感受到英国以缅甸为基地蚕食中国领土的图谋,写出了“滇缅北段未定边境之地理及政治问题”,引起国人极大重视;1941 年发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其远见已为历史证实。在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和人文地理组组长期间,林超组织了四川盆地、大巴山、嘉陵江流域及新疆西北部的地理考察,在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第一手的调查研究,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代表之作”。

(2)自然地理区划、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域研究。1949 年后,林超更多关注综合自然地理学,开拓并带领一批人

发展这门学科,他还最早提出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的译名,被公认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1954年,为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需要,林超等依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完备的全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50 年代末,林超领导了由苏联自然地理学家伊萨钦科主讲的自然地理进修班,借鉴苏联的经验并结合河北省及其附近地区的实践,对区划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方法,对我国近30年来的自然区划工作有深刻的影响。60 年代初,林超敏锐地发现区划方法不能胜任地方尺度的地学理论概括、地理学方法论凝练、中国地理学史与地名研究、地理教育、中外地理学交流诸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3)地理学理论概括和方法论凝练。林超的哲学素养使他能从科学发展和分化规律的高度来概括地理学理论。他根据长期地理研究和教学经验,写成了一系列有关地理学理论问题的论文,深入探讨了诸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地理学的学科结构、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问题。林超认为: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不仅决定于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也决定于所采用的方法论。只有把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确立它的科学地位。因此,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中,而且在实际考察中都十分重视地理学方法论的总结和提高,他认 .地理学__方法论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三大特征。

(4)中国地理学史与地名研究。林超从近代地理学土地分类的思想出发,分析了《管子•地员篇》对土地分类思想的贡献,认为地员篇的土地概念是综合的,其土地分类代表了中国古代土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或流派,其土地分类是有等级的、科学的和系统的,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杰出成就,发掘出了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张相文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林超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他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既肯定张相文在中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对中国地理学的巨大贡献,又指出张相文对西方地理学未能批判地吸收而是全部照搬且传播了一些错误观点和理论。另外,受竺可桢委托,林超对珠穆朗玛峰的发现与命名进行了考证。他翻阅了大量中外资料,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析研究,以确凿的证据驳斥了英国人发现并命名埃拂勒斯峰(即珠穆朗玛峰)的错误结论,在地名学研究和地理学史上都做出重要贡献。

(5)地理教育。林超是一位贡献卓著的地理教育家。他先后任六所大学的教授,开设了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欧洲地理,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等多门课程。他备课认真细致,广征博引,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教学效果甚佳。他对学生热情关怀,严格要求,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教育学生要树立攀登地理研究高峰的志向,为此必须具备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同时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地理研究的先进手段和先进方法,而且要培养敏锐捕捉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和圆满解决问题的能力。林超重视野外考察,北京大学地理系1950 年代的毕业生实地考察能力都很强,这与林超的培养很有关系。1980 年代林超很重视介绍国外地理学的进展,使北京大学地理系的毕业生也很重视国外的研究动态。在林超的心血浇灌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向社会,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在科研机关、政府部门和军队,还是在大、中学校,都成为骨干。

(6)推进中外地理学交流。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地理学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了许多,尤其迫切地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林超的地理学素养融贯英国学派、德奥学派和中国传统,这使他能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特殊的作用。1949年林超代表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地理学联合会获得通过,是对中国地理学的一大贡献。林超熟知国外地理学进展,并积极地将其成就和重要人物介绍给中国地理学界;同时也不断地把中国地理学的成就介绍给世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外地理学交流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林超更加积极地参与这种交流,他利用自己在国外的名望和联系,邀请世界知名地理学家来华讲学,促使北京大学地理系与若干世界著名地理系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他热情地推荐中青年地理学者到国外留学、进修、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