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环境学院举办第四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

2018-12-02 来源:

      

2018年12月1日,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

受邀出席本届论坛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武汉大学夏军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士,北京大学王仰麟副校长,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韦宇副部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院长、李天宏副院长、刘永副院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杜世宏副所长,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党政班子在京全体成员以及教师代表们。

 

 

图 1 第四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现场

 

 

 

 

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为代表的近百家高校、科研院所、应用部门和中学等70多家单位的约500名地理学、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师生报名参会,大家齐聚燕园,共襄盛会。

12月1日8:30,讲坛拉开了帷幕,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耕年主持开幕环节,北京大学王仰麟副校长致欢迎辞,他表示,城市与环境学院作为北大地理与环境学科群的主体之一,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无数傲人的成绩。“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自第一届举办以来,就承载着为地理与环境学科群的学术交流搭建平台的重任,为北大甚至中国的地理与环境学科群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仰麟副校长对“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的举办表示了肯定,并预祝本次讲坛圆满成功。

图 2 北京大学王仰麟副校长致欢迎辞

 

 

 

 

随后,城市与环境学院贺灿飞院长报告学院发展情况,他从发展沿革,学科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对城市与环境学院进行了介绍,并对学院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2018年QS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分别跃升至第20位和第26位,在国内高校中居于领导地位。未来学院将在立足国家需求的基础上,继续面向学科前沿、深化国际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北京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贡献。

 

 

图 3 城市与环境学院贺灿飞院长报告学院发展情况

 

 

开幕式后,共有11位地理学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次作主题学术报告,报告精彩纷呈,面向学科前沿,展示了高层次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作了题为“从第三极到泛第三极和三级的环境挑战”的学术报告,强调了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以亚欧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领域研究对如今建设“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图4 姚檀栋院士主旨演讲

 

 

武汉大学夏军院士作了题为“水安全与水科学前沿”的学术报告,强调在变化环境下中国水安全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开发挑战的今天,发展以物理水文学为基础,生态水文学和社会水文学深度交叉的水系统科学的重要性。并希望在未来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加强水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为解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水安全问题作出贡献。

图5 夏军院士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陶澍院士以“中国大气污染变化趋势评估”为题进行了分享,从中国农村生活能源转型的健康与气候效应、禁止土法炼焦的健康效益、排放与气象条件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强调虽然目前中国很多重污染城市已超额完成减排指标,但仍旧需要根据实际政策、经济发展情况来对未来情况进行预测。

 

 

图6 陶澍院士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作了题为“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的学术报告,以“地球大数据”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关键词展开,提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致、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互为支撑的结论,并期待形成科技界及全社会关注SDG的大格局。

 

 

图7 郭华东院士主旨演讲

 

 

下午,分别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马建民教授进行了题为“一个新视角下的全球和区域: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估”的报告、安力教授(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地理系终身教授、访问学者)进行了题为“认识并展望人与环境复杂系统:多尺度跨学科方法研究”的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朱东强教授进行了题为“溶解性有机碳的环境地球化学效应——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和溶解性黑碳为例” 的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进行了题为“大尺度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的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喜青研究员进行了题为“通过污水监测毒情——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建副教授进行题为“城乡边缘带识别”的报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杜世宏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城市场景/功能智能:认知、分析与应用”的报告。报告精彩纷呈、观点交汇,嘉宾们面向学科前沿热点,综合全面地展现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在场观众热烈的讨论。

 

 

图 8 在场观众积极提问

 

 

自1952年北京大学创立的地理学科,此后,这一学科蓬勃发展,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多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遥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具备理、工、文多学科交叉优势。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在前沿的学术领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能够参与国家战略研究和决策的领军人才。

第四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依托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基于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创新科研成果,搭建了交流学术成果、传播学术理念、展望未来合作、培育人才的平台,为地理、环境等相关学科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此为契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凝聚学科发展方向,进一步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效途径,不断搭建全国地理学、环境科学相关单位信息互通、经验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弘扬学科文化、凝聚学科的智慧与力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的地理、环境等相关学科发展和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