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致辞集锦

2018-07-04 来源:北大城环

      

城环 · 毕业季 | 贺灿飞院长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知行合一,塑造“人生品牌”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各位家长,2018届的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适逢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节点上,我们2018届同学们在这一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毕业了。在此,我代表全院师生员工向获得学位的102名本科毕业生、69名硕士毕业生和36名博士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默默支持你们的家人亲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正值绿树浓荫的夏日,从未名湖畔走过时,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枝头上开始陆续挂上成熟的果实。身处120年校庆的余韵中,北大标志性的红色在阳光下格外赏心悦目,告示我们身为北大人的责任与荣光。我和各位老师与同学们在燕园能够师生一场,是一件人生幸事!

同学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教给学生改变命运的思维,思维决定命运。你们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习,短则3-4年,长则达10年。在你即将毕业之际,我不禁想问问你。你在北京大学习得了什么?

你是否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思维,能够助你提出重要问题,通过逻辑推理,找到问题答案,助你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你是否收获了综合性思维?我们的学科联系人与地,这是个复杂巨系统,深入这个系统,保持综合分析的全局观,探究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寻找解决方案,助你成为知识的应用者和再创造者。

你是否具备了空间思维?空间思维是我们学科的基本素质。你脑袋里的地图应该是既能放至整个地球,又能聚焦到一个村庄,知道从不同地理尺度观察一个地方。你应该能敏感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居住小区的差异性,并知晓其中原因。你也应该知道不同地方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是不能独善其身的。地理学有个第一定律: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but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这一定律告诉你,你不但需要空间思维,还需要普遍联系的思维。空间思维和联系思维助将你成为人类家园的呵护者和捍卫者!

这些思维能力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你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追求。我当然还想知道,你们是否在北京大学充分地汲取了专业知识的丰富营养,是否掌握了完善自我,关心社会,服务国家的本领?

同学们,城环学院是你们成长的家园和人生再出发的起点。我们的学科背景要求我们关心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深入开展对资源-环境-生态-城市的综合系统分析,寻找人类之间休戚与共的生存模式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案。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要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要为蓝天白云、清水绿岸而奋斗。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迫切,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任重道远。在未来整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建构生态文明的体系中,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正是北大城环人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大有作为的绝佳契机。同学们,无论你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创业,机遇正在面前,就看你们怎样把握它。

校庆前夕,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这是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同学们作为北大毕业的青年人,更应特别领会其中的殷切期望。既要做追梦者,更要做圆梦人,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家,做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干家。

“知行合一”的实干家,要有“知”,更要能“行”。在此,我想对你们提几点期望:

首先,热爱学习,终身学习。走出校门是终身学习的开始。我们的学科兼跨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要在真正有深度的思想面前保持敬畏之心,不被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知识占用宝贵时间和精力,要通过更为系统、艰苦的思维训练成为一个有文化、能自新的人。查理·芒格说:“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他还说,“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实际上,知识也遵循着同劳动、土地和资本一样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不能终身学习,你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给你带来的回报很快就会耗尽。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终身学习使我们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还有引领时代的气魄,更有超越自我的远大目标。智慧决定我们的高度,眼界决定我们的目标,让终身学习成为我们遨游人生的风帆。

其次,设定目标,行动起来。“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你可能很熟悉这句话。实践中导致理想落空的,一是轻举妄动,二是空有理想不行动。“不实,在于轻发”,兵书的智慧告诉我们,事情做不踏实,常由轻举妄动所致。对此,我认为设定目标和计划是实干的前奏,要有适当高于能力的目标,要对自己有长期和短期的规划;然后马上行动,不拖延。“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告诉我们,计划是实干的保障。合理的计划是你丈量行动的尺子,会成为实干的依据和督促。进度清晰可见,缺陷防患于未然。节奏尽在掌握之中,进退有度,避免琐事干扰,避免舍本逐末,更有利于成事,更加高效率。

第三,知行合一,超越自我。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最终指向人格的丰满和完善,这是一个极高的追求。这种完善需要通过具体目标中不断超越自我来实现。如果你真的理解一件事对你的意义,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是哲学层面的知行合一。边干边学,通过学习指导实践,你意识到的东西能够迅速转化为行动,行不通的地方迅速调整、提升自己的认识。这是通俗意义的知行合一。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实际行动之间,存在一个不断碰撞,不断促进,不断突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超越自我。通俗的古话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这个过程需要勇气。美国诗人勃朗宁说:“人应该进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则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我希望同学们知行合一,勇于突破,超越自我。

第四,敬业乐群,勤勉务实。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我对此的理解是专心做好一件事,需要从容独立,勤勉务实,摒弃浮躁,执着专一。要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家,离不开对本职工作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敬业不仅是职业技能的磨练,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树立个人品牌,敬业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称道德国的螺丝钉、瑞士的钟表,甚至是日本的马桶盖,而我们自己也有庄子“庖丁解牛”的匠心故事。中国社会经历了近代的沉沦与当代的崛起,在匠心实干上,除了先哲闪光的思想,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港珠澳大桥合龙这项雄伟工程就创造了许多个世界第一,担任指挥的总工程师林明说:“按照国家标准,1个毫米和10几公分,对一项工程来说是一样的,但是通过你的努力能做成1个毫米的时候,它反映的就不是一个1个毫米的问题,可以说是你的国力,这样一个展示,它意义极为重大。”这是新时代的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综合国力在哪里,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塑造个人品牌与国家品牌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我愿同学们都建设好自己的人生品牌,进而提升我们整个国家的品牌形象。

最后,我祝同学们在各自的人生中,有担当,不懈怠;有头脑,不从众;灵魂自由,体魄健康;有负重前行的韧性,也有凌空飞扬的活泼。

祝愿你们根深叶茂,生机勃勃!我和老师们期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谢谢大家!

 

 

************************************************************************************************

 

 

城环 · 毕业季 | 蒙吉军老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懂得担当、懂得合作、懂得创新

尊敬的黄院友、毕业生家长、各位老师、2018届毕业同学:

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城市与环境学院全体班主任老师向毕业生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的学业!

大学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燕园度过的这一段青春岁月无疑将成为你们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记忆。三年、四年、或者五年,弹指一挥间,但却成为你们永久的精神财富!大家一定还记得刚入燕园时你们所怀的兴奋与憧憬,一定还记得在湖光塔影下破旧的逸夫二楼内孜孜不倦的身影,一定还记得一起在大同、塞罕坝、太湖、潍坊、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遍布京郊实习的友谊与快乐,也一定还记得在五四场上参与比赛的欢笑与泪水、以及为得到十佳歌手的入场券而彻夜排队的执着……太多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回忆。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喜悦,有欣慰,也有不舍,同时,我也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因为你们将带着梦想去开创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今天是我做为班主任送走的第四届同学的日子,临别之际,作为老师,向你们提几点希望与祝福以共勉!

第一、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懂得担当。北大的学生都有一份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作为北大的毕业生,此刻你们心中一定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但我想跟你们说的是,走出北大校园,或是继续深造,或是进入社会,头顶上的北大光环为你们带来的将不仅仅是荣耀,还有更多的挑战、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要学会承担责任,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对社会、对单位、对同事、对家人、对朋友都有一份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肩上的责任。

第二、保持理想,热爱生活,懂得合作。马云说,阿里巴巴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不能失去理想主义。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要习惯于向远方凝眸。把每一次挫折当作生活对你的考验,要学会微笑面对。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单位、感恩同事、感恩朋友,是他们给了我们成长的平台和空间。要从小事做起,诚信礼让、关爱他人、乐于奉献、懂得合作,这样才能为今后的进步与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开端和基础。

第三、终身学习,独立思考,懂得创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况且有些知识也会很快过时,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愿望,这是打败平庸、紧跟时代脉搏的唯一方式。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坚持以理性、中性、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各种问题,不要人云亦云。希望大家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个人的感悟与对社会的观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懂世界、懂中国、懂自己的优秀人才。

今天,你们在北大展现青春记忆;明天,你们在世界各地展翅翱翔!我深信,大家一定会无愧于学院的辛勤培养,无愧于北大的殷切期盼。请相信,无论你走到那里,都会有北大关注的目光,关注你在人生旅途的每一个脚印。母校不仅期盼成为你在成功时的骄傲,也会坚定地成为你在低谷时的后盾。

不管未来有多长久,请珍惜相聚的每一刻;不管经历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是永远的朋友;不管走到地球的哪个角落,北大城环是你们永远的家,欢迎常回家看看!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

 

 

 

 

城环 · 毕业季 | 上官淮亮同学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上官淮亮。今天,是我们一生中非常特别、非常重要的日子,我很荣幸能够作为研究生代表在此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18届全体毕业研究生,向辛勤培育我们的师长,向默默支持我们的家人,向一路与我们相伴的挚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我在城环度过了三年的研究生时光。三年何其短,于百廿北大不过弹指一瞬;三年何其长,一千多个日夜便是镌刻一生的记忆。在这三年里,我们亲历了博实三角地、学五CBD的岁月变迁;感受了城环建院10周年以来的日新月异;也见证了北大120周年校庆的辉煌荣光。在未名湖畔的博雅塔下,在逸夫二楼的实验室里,在五四体育馆的绿茵场上,在毕业论文的致谢辞中,都有着属于我们关于北大、关于城环的独家记忆。

北大城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圈地为方、绘纸成图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胸怀寰宇的格局,是敢于求真、勇于担当的品质。每一次艰辛的野外科考、每一次详尽的规划调研,都包含了城环人对于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发展的思考。大兴安岭的郁郁森林里,黄沙漫天的戈壁滩上,繁华的都市、寂寥的乡村,都留下了我们城环人奋力耕耘的身影。胸中长存黄河皓月,眼底读尽未名流波,城环人始终与国家发展、时代脉搏紧紧相连。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未来”。在刚刚过去的求职季,经过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洗礼之后,我最终放弃了去企业工作,选择了基层选调。做出这个选择,有考虑过家庭,也有考虑过职业期许,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内心对于学用相长的追求,对于家乡绿水青山的热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地理人天然具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是北大城环赋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更是城环人一生最不朽的印记。

我想,家国情怀对于北大人来说,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是习总书记寄予我们当代青年的希望。今天之后,我们中有的人会投身科研、潜心学术;有的人会坐贾行商,致力于经济发展;还有的人会扎根基层、奉献自我….但是,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始终都不应该忘记我们脚下的这一方热土,不应该忘记我们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正如《燕园情》中所唱,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北大城环蓬勃发展,再创辉煌!祝愿老师们辛福安康,桃李满园!也祝愿各位同学前程似锦,毕业快乐!

谢谢大家!

*****************************************************************************************************

 

 

 

 

城环 · 毕业季 | 张晓华同学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城市与环境学院14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张晓华,今天站在这里,我内心尽是忐忑与不安,每个人美好而难忘的记忆,每一个闪光的瞬间和画面,太多太多,都无法由我一个人尽数描述,但是我相信,所有的毕业生们,在此时此刻都有一些共同的感谢想要表达。

 

 

感谢所有科研和行政岗位上敬爱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引领我们走入科研的大门。你们做研究的勤奋严谨,对工作的负责认真,永远是我们高山仰止的榜样。

 

 

感谢父母,感谢你们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你们永远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也是我们内心最宁静的港湾,希望今天的我们足够成为你们的自豪与骄傲,爸爸妈妈,我们永远爱你们。

 

 

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在这个园子里幸运地遇到你们,129排练深夜一起走回寝室我还记得,地貌实习一起翻山越岭我还记得,夏夜西门外一起喝酒聊天我还记得,我知有太多事,是一生一期,一期一会,但我仍然希望,虽是人海茫茫,却仍然可言相见。

 

 

在过去的四年,其实我常常回想,当我们谈北大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我想,不是她名校的光环,而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一种永存的灵魂:批判、抗争、忧愤、求索、进步,家国情怀,这所学校从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不论是在昔日民族危难的关头,还是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竞技场,她始终都在为国家输送最蓬勃的血液和力量。

 

 

而今天,我们即将毕业,或是继续深造,或是走向企业、科研岗位或者政府机关,我们即将成为北京大学,成为城环学院所培养的新鲜力量,投入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世界上千万双眼睛看着中国,中国千万双眼睛在看着北大,而北大又有千万双眼睛在看着城环。在这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无限地放大,我们的格局,将引领一代青年人的情怀;我们奋斗的方向,也将成为城市与环境领域最前沿的指向标。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了太多人的默默付出,城环这棵梧桐树才有了如今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我们都以为自己是择良木而栖的凤凰,却常常忘记了,作为即将走出去的城环人,我们也终将成为要为下一代栽下梧桐树的人。

 

 

这不是重担,而是一种被选择的庄严感。自从选择了北大,选择了城环学院的那一刻起,每个人就注定要承担不平凡的责任与使命,就注定选择了将社会大众的需要置于个人利益之前,将对生态环境、人类命运的关怀置于个人享乐之前。城环人应当有这种使命与担当,去继承和发扬大师传统与家国情怀,将自己的选择与千万人的福祉联系在一起,在城市与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今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开拓新的边界和领域,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去掀起时代的狂澜。在未来的每一个路口,都能回想起自己的初心,做出磊落无悔的选择。

 

 

我也希望,北大所赋予我们独立的思想与自由的精神,能让我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真正关注生活和生命的本质,关注天气和食物,关注家人、友谊和爱情,关注每一个简单而又温暖的瞬间,学会在奋力生存的洪流中,辨认真正的永恒和不朽,学会真正去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热爱,学会平等、尊重、理解与付出,从而拥有独立而自由的灵魂,度过丰盈而有价值的生活,从而时刻收拾整理自己的身心,确立宏大的人生规模,拥有不被世俗所禁锢的自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

 

 

最后,感谢北大,感谢城环,感谢父母师长,感谢同窗伙伴,愿我们青春灿烂,愿我们前途光明。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