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 | 大地与生灵的交响——“黄山世界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

2018-06-11 来源:2018-06-11 

      

2018年6月9日是第二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了!作为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于今年联合推出“黄山世界遗产进校园”专题展览和讲座,从黄山的地质演化与地貌奇观,到雄伟山水间的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再到黄山旧时的人文掌故,三位演讲嘉宾以及精心安排的展览将为同学们讲述黄山绚烂的故事。

时间:2018年6月13日,下午1:3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


如果你想“科学地”欣赏黄山的地貌,

切实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如果你是动植物爱好者,

被各种珍奇的生灵迷得不能自已;

如果你关心“青山绿水”,

想要深入地了解一线保护管理工作;

如果你对黄山的历史感兴趣,

希望透过一张张老照片触摸旧时的味道;

如果你希望在黄山旅游时能留下更多的回忆,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或者只是想和小伙伴出去玩耍时显得更博学多才,秀翻全场;

都可参与到“黄山世界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中来,这里既有严谨的科学,也有远方的诗情画意~Ps. 参加讲座的同学还有机会获得黄山管委会准备的精美礼物一份,走过路过不可错过,6月13日,黄山在北大等你。



讲座内容

一、崔之久:黄山风景地貌的由来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其背后是经历了漫长演化而形成的独特地貌。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了解黄山,需要从最为基础的黄山地质演化历程入手。

讲座嘉宾简介



崔之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自1957 年首次从事贡嘎山冰川学研究50 余年以来,足迹遍布我国及世界各大冰川区(包括两极),在冰川、冰缘地貌,第四纪环境演化,现代沉积与环境等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6 部。曾任城环学院地貌与第四纪教研室主任,国家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南极研究》杂志副主编、国际地理联合会冰缘委员会委员、国际冻土协会冰缘环境工作组成员、国际冻土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委员会主任委员。

二、王国银:黄山风景地貌的由来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其背后是经历了漫长演化而形成的独特地貌。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了解黄山,需要从最为基础的黄山地质演化历程入手。


通过100年以来的照片,了解黄山风景名胜区建筑物特征,以及变迁历程,由此说明维护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性。黄山的建筑物较多,主讲人选择四类有一定代表性的建筑物(门坊、办公楼、桥梁、寺庙)逐一予以说明。

讲座嘉宾简介


王国银:现任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特聘旅游智库专家。多年来,对景区工作尤其是法规制定、综合执法、应急管理、旅游统计等方面有一定研究,曾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与清华大学共同主编的《黄山风景区信息化规划》获国家华夏奖一等奖。主编了《黄山保护与管理》一书。近两年来,曾就世界遗产管理、旅游信息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等作过多次专题讲座或授课。

三、叶要清:猴眼看黄山

黄山短尾猴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就是这样一群猴子,也曾有过由兴到衰、又由衰到兴的跌宕起伏的命运。近代,外来灾民大规模地林开荒,侵占了黄山短尾猴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黄山风景区范围内的短尾猴曾仅剩下不足500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黄山大力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随着植被和其他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黄山短尾猴的数量才逐步增加。它们的命运与黄山的命运相连,是黄山生物多样性命运的一个缩影。

讲座嘉宾简介



叶要清: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林业高级工程师。从事古树名木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景观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十余年。参与完成黄山梦笔生花景观恢复和黄山光明顶景观生态恢复等项目,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级工作者”和首届“安徽优秀科级工作者”称号。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