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18 分享到:
【编者按】
“知行”是学科底色,“同行”是育人特色。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积极探索教学实践与思政教育一体化机制,精心设计并开展“知行•同行”计划,在学院特色的地理、环境、生态学科教学实习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行同向,专业教师与学生同行同向。2018年暑假,学院派出14支“知行•同行”师生实践团,赴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11个省、市、自治区40余个地市,开展专业调研同时,组织塞罕坝林场精神、精准扶贫调研、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黄河流域文明考察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总书记对青年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发挥专业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贡献青春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重温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学院“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2018年7月7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实习实践团在常熟市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知行•同行”计划——“生生相依•绿色共处”主题活动。学院李喜青老师出席并主持本次活动,学院共计二十三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活动。
图1 师生在沙家浜合影
环境科学野外综合实习是城市与环境学院暑期实习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团队前往环太湖地区进行考察。实习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了解环境问题现状及环境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本次实习正值七七事变八十一周年,实践团参访了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沙家浜不仅是抗战时期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耀眼成果之一,人与自然在这里得到和谐共生。
首先,实践团成员观看了两部关于沙家浜的纪录片。纪录片里详细地介绍了沙家浜富有江南水乡气息的生态环境系统,展示了它近年来的湿地保护成果。里面提到,湿地保育区常年保持着自然状态,地表水达到III类标准,内含多种保护动物、植物,公园管理处与多所大学研究所长期合作进行科研监测。
图2 师生观看沙家浜湿地公园宣传纪录片
接着,同学们参观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感受当年革命先辈们英勇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沙家浜的芦苇荡这个天然屏障中,新四军、人民群众、地方党组织与日寇坚持进行斗争,粉碎了他们的扫荡,保存并发展了革命武装力量。红色的革命斗争精神是沙家浜英勇的灵魂,而这片生态湿地则是它的根,哺育滋养了灵魂。
图3 师生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最后,实践团成员们乘坐游船实地考察了沙家浜的湿地环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依旧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这也是我们近些年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点内容。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则是成功建设生态文明的突出代表。城市与环境学院16级本科生陈雪霞表示:“就是这样一汪清水,在抗战时期传递着革命的火种,在新时代发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沙家浜优美的芦苇粉荷,翩翩起飞的鸟儿,碧波荡漾的湖面中,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近年来显著的成果,更坚定了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环境事业奉献的信念。
图4 师生在生态湿地合影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是城市与环境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教学实习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具体措施。实践团通过本次活动,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十九大报告的理解,巩固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把自身发展及个人价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成员们将继承过往发展的经验,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将一腔热情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