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21丨“城市星球碳中和之路”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1-11-19 来源:
2021年11月18日,北京论坛(2021)“城市星球碳中和之路”分论坛在线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由北京论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中心和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联合举办。分论坛邀请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 Michael Spence教授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通过Zoom连线和B站全程中英文实时转播,中文直播间6000多位观众与英文直播间1800多位观众在线共享学术盛宴。分论坛持续一天时间。 一、专家演讲 杨雷教授致辞 上午四场专家演讲,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教授主持并致欢迎辞。 金之钧院士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教授作第一场演讲,题目为“实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与基本路径分析”。金院士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主要面临三大挑战:能源刚性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三十年时间。金教授提出应该把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减排与消纳共同发力作为实现中国碳中和的主要路径。其中,碳价格、碳交易和碳税是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核心抓手。金教授强调碳中和路径设计应处理好五大关系:稳定发展、地市协调、新旧平衡、远近部署和国际关系。 江亿院士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江亿教授作第二场演讲,题目为“建设以屋顶光伏为基础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江院士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城乡能源转型的切入点其实在农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农村屋顶光伏项目的可行性。江院士认为农村用电的灵活弹性程度远大于城市,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而且可以通过村级直流微网反哺总电网,为城市用电贡献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的光伏发电项目还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由此建立起以光伏发电为基础,以生物质能为补充的新型能源系统,进而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仇保兴院士演讲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作第三场演讲,题目为“以城市为主体的‘双碳战略’”。仇院士认为,理想中的碳中和路线应当包含五大特征,即安全韧性、成本趋降性、技术可靠性、灰绿系统兼容性和进口替代性。他提出,城市碳中和路径主要包括工业、农村农业、建筑、交通以及废弃物处理这五大模块。随后,仇院士针对除工业外的四大模块详细介绍了城市绿色减碳的现实案例与未来技术策略,为“双碳”战略的落地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和政策路线。 方精云院士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教授做第四场演讲,题目为“面向碳中和的陆地碳汇研究”。方院士首先介绍了碳中和的内涵,并认为减排和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决定因素。其次,基于多种模型,他提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估算值,指出我国陆地未来的碳汇潜力。最后,他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既要加强对碳汇及未来潜力的精准估算和预测,又要加强对增汇技术和实现途径的研究。 四场演讲完毕,进入问答与讨论环节。院士们集中回答了线上观众提出的问题,诸如,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趋势和需要长周期回收成本的光伏发电设备之间,是否存在冲突?由企业大规模租代农民个体户进行屋顶光伏发电建设,是否比激发农民个体的行动更有效? 杨雷教授对上午议程总结发言,他感谢演讲嘉宾们的精彩分享和思想启发,感谢线上6000多位观众的参加与讨论。 二、主旨演讲 贺灿飞教授致辞 下午议程包含主旨演讲、圆桌讨论和新书发布,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主持。他介绍了主旨演讲嘉宾A.Michaecl Spnece教授,期待他分享在碳价总体领域的真知灼见,以便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梳理减碳总体战略。 Prof. A. Michael Spence主旨演讲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荣休讲席教授A.Michael Spence做了题为“能源转型、碳价和交易以及城市化”的主旨演讲。他首先分析了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所面临的挑战和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问题,提出COP26会后各国应如何应对减碳,并探讨减少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随后他分析了能源转型中潜在的问题和实现的方式,重点提及了碳预算分配问题,指出缓冲机制的重要性。在碳交易体系方面,他指出碳价可作为解决一致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层面,他以中国和印度为例指出每个国家应按照自己的节奏应对气候变化,重视发展可跨境的技术。最后,他提到了其他领域如半导体、生物、农业等都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也应受到各国重视。 三、圆桌讨论 刘志主任主持圆桌讨论 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博士主持圆桌讨论环节。参与嘉宾有:比利时鲁汶大学环境科学教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前副主席 Prof. Jean-Pascal van Ypersele,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联席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马骏博士,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学术院长傅军教授以及A.Michael Spence教授。 圆桌讨论专家:刘志主任、傅军教授、Spence教授、Ypersele教授、马骏主任(自上排左起) 讨论中,Spence教授对过去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并指出各个国家要利用统一且连贯的方式处理问题。Ypersele教授指出COP26在六个方面上释放出了积极的讯号,包括对行动紧迫性的认识、气候变化周期的改变、碳交易市场标准的制定、国际间的补偿机制、发达国家的责任和意愿,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方面的投资。马骏主任讨论了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他首先指出中国的绿色投资范围包括脱碳项目、环保项目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多种项目,接着他根据自上而下的中国经验提出未来绿色金融改革工作的方向。傅军教授介绍了中国在脱碳方面面临的挑战和独特性,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碳中和过程中的责任。嘉宾们讨论了绿色投资的测算,并对实现COP26达成的温控1.5度目标表示审慎的积极态度。 四、新书发布 傅军教授新书发布会 新书发布环节推出了Climat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 China: Policy, Technology and Market (《中国气候缓解与适应:政策、技术和市场》)一书。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傅军、张东晓、雷明共同主编。傅军教授介绍本书从政策、技术和市场角度汇集了学界和当前政策制定界的观点,并借鉴了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本土化工程技术实践和政策建议。张东晓教授和雷明教授分别介绍了本书的研究内容。刘志主任介绍了国际知名学者对本书的推介评论,高度评价了本书对中国减碳政策的贡献。 最后,刘志主任为本次分论坛总结发言。他认为目前世界对于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未来的道路仍然是艰难的;今天的报告和讨论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和信息,使我们对城市碳中和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各位演讲嘉宾的精彩分享和圆桌论坛的思想碰撞以及线上观众的积极参与,让我们对未来全球碳中和之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