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时间地理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

2018-10-04 来源:

      

2018年9月21-23日,第三届时间地理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是时间地理学国际会议首次在发源地瑞典以外的国家举办,且首次在中国举办,意义盛大。适逢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会议响应学院“推动学科建设国际化”的号召,以“时间地理学理论创新与全球交流”为主题,吸引了来自瑞典、日本、美国、荷兰等国的100余名代表参会,参会人数达历届之最。

 

 

全体参会者合影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UCSB)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等单位共同协办。9月21日,部分代表参与了北京城市空间演变历史、典型城市社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地理学考察。

 

 

会前考察

 

 

本次会议组织形式新颖,不设开闭幕式及平行会场,两天的会议均为全体会议,并且在每个主题会场后都专门设置集中对话与讨论环节,加强互动。9月22日,全球各国家及地区时间地理学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张艳博士在主持首场大会主题报告时简要介绍了时间地理学国际会议的源起。时间地理学派传人、瑞典时间地理学领军人物林雪平大学的Kajsa Ellegård教授作了“时间地理学的历程与展望”的主题报告;日本时间地理学领军人物、东京大学荒井良雄教授介绍了时间地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发展与应用;中国时间地理学引入人及领军人物、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介绍了时间地理学在中国的进展和应用。此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Mei-Po Kwan教授、荷兰卢森堡大学Martin Dijst教授、日本广岛大学张峻屹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王冬根教授、同济大学王德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冈本耕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教授分别为大会贡献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

 

 

9月23日,来自瑞典林雪平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乌普萨拉大学、Rudbecks中学、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国内外学者分别就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应用发展作了口头报告,研究内容涉及地方秩序嵌套的概念及应用、时间地理学方法与ICT技术、交通行为与可达性、健康与医疗地理、社会隔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不同学科及研究领域中时间地理学的应用研究热潮。期间,大会还专门设置了墙报汇报环节,共计21位青年学者展示了时间地理学相关研究,促进了学者间良好对话和交流,互动气氛热烈。

 

 

会场墙报交流

 

 

会场交流结束后,Kajsa Ellegård教授,美国地理学会执行干事长Douglas Richardson教授和Mei-Po Kwan教授都分别对大会进行了总结与点评,高度赞扬了本次会议的组织形式新颖、发表议题前沿、参会人数空前等特点,并感谢了大会组织者柴彦威教授及其团队在本次大会中所做的贡献,对中国有如此多学者参与时间地理学研究深表惊讶与欣慰,对时间地理学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网络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最后,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时间地理学国际会议在掌声与依依不舍中圆满结束。

时间地理学在中国于二十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时空行为与规划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引领中国城市地理学及城市规划创新的前沿。同时,得益于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与瑞典林雪平大学Kajsa Ellegård教授的中瑞国际合作项目“基于时间地理学的中瑞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合作”的开展及持续合作,“新”时间地理学进一步在中国得以传播,成为中国城市研究中引领时空行为规划的新热潮,与国际同类研究保持同一地位,在亚洲处于领先。

 

 

图文供稿: 马昕琳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