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城历史文化名镇遗产建筑群”项目喜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2009-12-23 来源:

      

由我院暨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慈城历史文化名镇遗产建筑群”保护维修申报项目荣获200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12月15日,颁奖仪式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孔庙进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高级主管卡贝丝女士到场颁奖。我校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及项目组部分成员韩光辉、阙维民、武弘麟、张天新参加了颁奖仪式。

始设于2000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初设卓越奖、杰出奖、优秀奖、荣誉奖,2005年增设创新奖。该奖旨在奖励民间相关个人与组织,或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保护地方遗产、彰显其文化价值方面所作的贡献。迄止2009年,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359个申报项目中,有123个项目获奖。今年,由10位国际遗产保护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审委员会,从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48个申报项目中评选出12项,其中中国项目有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主楼、上海淮海路796号建筑与慈城镇遗产建筑群3项。

评审委员会高度赞扬了宁波市慈城镇遗产建筑群的保护维修项目,其获奖评语是:“在宁波市的快速发展中,慈城镇重要遗产建筑群的保护,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以及中国其它城镇未来恢复工作的一个成功先导。本项目将古建筑作为可持续的资源加以整修维护,被维护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对传统建筑细部、技术工艺和空间布局的尊重。作为整体保护方法的一部分,地方手工艺传统与建筑维护技术得到复兴。传统公共建筑的继续利用证明了它们对于地方社区的持续重要性,而其他古建筑群的商业适应性装修也证明了这些建筑在现代环境中的功能活力”。

在慈城古镇2.17平方公里区域内,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约60万平方米,拥有37处全国和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的美誉。经过近8年的保护开发,目前慈城已完成了孔庙、县衙、清道观、甲第世家、冯岳彩绘台门、冯俞宅、符卿第、走马楼、太湖路、太阳殿路历史街区等项目的修缮和改造,基本完成了“五点一线”改造计划。自唐开元年(738)至1954年的1200多年间,慈城城内采用都城长安的井字行棋盘格局。至今完好保存古代县城“一街一河双棋盘”的独特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慈城历史文化名镇是我院暨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城市遗产保护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自2004年起,我院暨北大世遗中心即开始跟踪调研慈城镇遗产建筑群的保护维修项目,2008年受慈城镇遗产建筑群保护维修项目主管部门的正式委托并签订合同,主持了“2009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国慈城历史文化名镇遗产建筑群保护维修项目”申报书的编撰与申报工作。在颁奖仪式上,卡贝丝女士和宁波市副市长苏利冕分别致辞。申报项目法人代表严再天介绍了慈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管理与成效。申报项目主持人阙维民发言认为:“中国慈城历史文化名镇遗产建筑群”申报项目的获奖,是群体的功劳。历史时期慈城的规划设计建设者有开创之功,历代慈城居民有守护历史风貌之功,历代各级城市管理者有管理之功,各高校研究机构有保护规划设计之功,各建筑施工单位有修复维护之功。我院暨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有学术研究与申报之功。申报项目组对慈城镇的历史地理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在将慈城历史文化名镇与世界遗产名录相关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群等各级遗产项目的分析对比基础上,充分阐述了慈城遗产建筑群的遗产价值、保护维修的遗产理念,以及对当地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最终使评审委员会信服地将其评选为今年的获奖项目。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