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启动会北大召开

2010-09-01 来源:

      

8月22日,由北京大学作为依托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启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国家科技部前部长、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徐冠华院士,项目专家组组长张新时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项目专家组成员李克让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白永飞研究员、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傅小锋处长、教育部科技司明炬处长、科技部基础管理中心徐洪博士、北京大学城环学院院长陶澍院士、北京大学科研部周辉部长、韦宇副部长,项目首席科学家方精云院士及各课题负责人和研究骨干50余人参加了会议。项目启动会由周辉部长主持。
徐冠华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舞台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如何在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中有所作为,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占据主动,都需要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强有力支持。徐冠华院士强调,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应不同于以往的相关研究,一要强化全球视野,突出中国特色;二要瞄准国际前沿,寻求重点突破;三要加强交叉融合,促进原始创新;四要重视技术研发,加强平台建设;五要立足改革,培养青年队伍。


国家科技部前部长、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徐冠华院士讲话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和教育部科技司明炬处长分别代表项目依托单位和项目依托主管部门表态,积极支持项目的开展,承诺做好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


林建华常务副校长讲话


教育部科技司明炬处长代表依托单位讲话


项目首席科学家方精云院士向与会专家汇报了项目概况和项目总体方案。项目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报告了各个课题的背景、目标和研究路线,并对各课题间的协作进行了初步的设想。与会项目专家组成员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专家组认为本项目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寻求理论及技术的创新。此外,专家们提出,本项目的特点是各个课题之间较多交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孤立,要加强项目内部及与其他专项的交流。


项目首席科学家方精云院士做启动报告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于2010年启动,是针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优先领域和关键问题,科技部部署的19个项目群,致力于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以全面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维护国家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以及多学科的发展,“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项目的预期目标为:力争在全球碳平衡、区域贡献和驱动机制,以及中国典型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形成机制和碳汇潜力等方面获得重要突破;在研究方法上,发展基于多元数据、多手段的碳源汇评估方法体系。本研究将使我们全面掌握我国和全球主要区域碳源汇的总体状况,便于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时,获得必要的发展空间,为维护和保障国家利益提供科学支撑,并将促进我国在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在平台建设、数据积累和融合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还将造就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素质科研人才,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
本文来自北大新闻网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