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的月度教师之郭大立

2008-06-09 来源:

      

[教师简介]
郭大立,1971年生,博士,副教授。1992年7月,在南京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5年 7月,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12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生态学、根系生理生态学和空间统计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在Journal of Ecology、Oecologia、Landscape Ecology等发表多篇论文。
现在本科开设“土壤学及实验” 、“野外生态学土壤地理及土壤生态系统部分”两门课程,针对研究生开设“ 地下生态学”。

[学生心中的老师]
我眼中的郭老师(1)
常文静
马上要毕业了,恰好利用这次机会感谢一下我的导师-郭老师。
为人师表,温文儒雅,平易近人,可亲可敬是郭老师给每个学生的印象,非常庆幸自己能跟随郭老师度过两年的研究生生活。
在平时的科研中,郭老师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对于某个问题总能分析的非常透彻,为我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老师讲课非常认真,总是能给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总是能深入浅出,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去年老师获得了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当之无愧的。他培养了我们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点很重要,无论以后我们干什么,这样的培养对于今后的发展都很有用。
两年中随老师出差多次,每次都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在野外采样时,郭老师总是干的最多,同时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启发大家对于科研的认识,激发我们的兴趣。郭老师在野外非常的活跃,看的出来他非常的热爱大自然,从老师的身上我认识了一个真正生态学家的风范。
平时生活中,郭老师对学生非常的照顾。他记得每个学生的生日,让我们每个人都很感动。中秋节请大家到他家做客,给我们一种家的温暖。平时经常给大家改善生活,主张我们劳逸结合。在家里,郭老师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老师经常给我们讲5岁小女儿的轶事,逗的我们哈哈大笑。繁忙的科研工作中,他每周六是用来陪家人的。
最后再次感谢郭老师两年来的教导和帮助,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永远是我的榜样。
(作者系生态系05级硕士生)

我眼中的郭老师(2)
陈曦
郭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无论何时去找他,总是发现他在与人谈话交流。每次的对象也都不同,有时是其他老师,更多时候是各种各样的学生,他的研究生,上他课的同学,他当班主任的那个班的同学,一些低年级的想对科研了解更多的孩子……无论对谁,郭老师总是倾其所有,推心置腹的给予指导和帮助,而且常常举一反三,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同时,郭老师又非常忙,需要讲课,需要读文章,写文章,需要指导研究生和几个本科生的科研项目……这样的对比,更让我对郭老师多了几分钦佩。能够放下这么多重要的事情,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不厌其烦的解答我们各种各样的问题,真的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到的。但是郭老师就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好。所以,即使仅从这一点上来说,郭老师就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好老师。

上过郭老师课的同学都知道,他的课从来都是由浅入深,直到学术最前沿,既重点突出,又不拘泥于所讲内容,极富发散性。知识的广博与深入,彰显出郭老师在学术上的科研水平;流畅的语言,优美的英文,体现出郭老师在理科之外深厚的文学功底;而精美的ppt,更是凝聚了郭老师大量的心血。可以说,郭老师是我大学四年所见过最好的老师之一。

最后,只希望对郭老师说一句话,谢谢您,郭老师,您真的做得很好了。我们衷心的希望您多注意身体,多花些时间陪陪您五岁的女儿。
(作者系生态学系04级本科生)


[访谈记录]
在进入郭老师办公室之前,作为采访者的我们都有点不安,因为这是第一次接触郭老师,很怕自己会紧张到说不出话来。但是,实际上,在看到郭老师的时候,这种疑虑就一扫而过,而且,和他的谈话是非常的轻松和愉快的……
St:郭老师,这次的月度教师由院团委举办,主要是为了宣传老师,同时让同学们更能对我们学校的老师有所了解,更希望的就是通过老师,带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郭老师,可不可以请您谈谈您认为现在的研究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您对您的研究生又有怎么样的要求呢?
Guo:关于研究生素质,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有“独立性”,这个独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思想上要有独立性,二就是在做事情上面要有独立性。同学们来念研究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有出于兴趣选择科研而读研究生的,也有将研究生作为就业前的过渡的,所以难免有同学对自己的目标不够明确,不能投入。不能将在学问上的进步看作是自己的事,表现出事事靠老师的状况。如果读研究生是自己认真思考后做出的选择,那么研究生阶段的几年时间你就不会让它轻易流失。尤其是对研究确实有兴趣的同学,一般都会有明确的目标,也很有干劲,会积极、主动地努力去做好。现在很多的情况是老师帮着学生定研究的课题,学生不主动地去找老师,而是老师告诉学生怎么做,这样,学生不会独立思考,更不会有机会去挑战老师。所以,如果说你真的是对科研不敢兴趣,就不要去选择;如果选择了,就要认真做,就要按照高标准要求自己。我真的觉得当研究生,就应该真心实意地喜欢自己的领域,否则读研究生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在我们系里,每个研究小组都有定期的讨论会,或报告自己在科研上的进展,或研讨文献,其实就是为了鼓励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题。现在正是毕业的时候,所谓的优秀和不够优秀学生之间的区别就是在于谁把论文当成自己的事全身心地去做了,谁钻进去了。

St:郭老师听说您对社会科学以及哲学也有涉猎,可以谈谈你的看法嘛?
这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其实很多老师都有广泛的阅读习惯。对研究生来说,有一个较宽的知识结构是必要的。一方面,如物理学家David Bohm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人)一直说的,科学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学科的细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知识的破碎化。我自己就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做研究,就像是“瞎子摸象”一样。现在的确应该提倡多学科的整合。从学生阶段开始就注重全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一定会为将来的工作打个好基础。
还有,对于研究生来说,科学方法论也很重要,基础研究往往致力于对自然界的描述,这种描述是通过特定的科学方法来实现的,比如假说的提出和检验。但所谓的假说、概念,理论等等都是人创造的,与客观现实相比都有不准确、模糊甚至错误的地方。对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有助于更好的认识现有知识的缺陷,从而敢于去怀疑,敢于批判地看待知识。

St:郭老师,请问您怎么看待生活、工作之间的互相协调?
Guo:“Nature”上有一篇文章,给你们看看,(起身找给我们看,一篇名为“What makes a good PhD student”),它讲得就是要当一个科学家,几乎是没有什么个人生活的,在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到工作的前五年,工作可能是最重要的事。这有的时候不是你能选择的。有很多比你更聪明的人在夜以继日地工作,要想做出点有价值的东西真的得全身心地投入。而休息则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不知你们最近看了电影《钢铁侠》没有?这片子的主角是个天才,但是你看他有自己要做事的时候,就把自己关在地下室里面,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制造他的盔甲。选择了科学研究,就要有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准备。当然,工作也需要讲效率。大部分人做不到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我想在时间管理上不妨用工作-休息-再工作的方式。拿出一两个小时,排除一切干扰,专心一意地做完一件事。好好休息半小时,再投入工作。这样也许效率更高。研究生阶段是做研究的最好时光,一定要好好把握,让自己用120%的心去投入,尽快地“进入状态”。

St:郭老师,您对您自己带学生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嘛?
Guo:我觉得研究生还是要引导,一般本科阶段在科研方面的训练有限,硕士一开始时可能比较茫然。也许划定一个范围可以使同学们的目标更明确些。我尝试过出三到四个题目让研究生选择,同时就这几个问题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文献,让他们自己去把问题细化,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另外我尽量鼓励研究生们不停地读文献(最好每天读一篇),不断地接受新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不停地思考。还有就是一定得提高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研究成果必须要和别人交流。我感觉很多时候同学们写的东西太复杂,我常跟同学们说你想想你写得东西念给你没有读过大学的奶奶听,如果她听不懂,那就需要表达得更清楚,其实就是更简单明了。

St:郭老师,最后再给我们同学说几句您想说的吧?
Guo: 读研究生至少要投入几年时间,所以慎重选择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要分析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兴趣,要倾听你自己内心深处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然后义无反顾地去追求。

St:谢谢郭老师,占用您这么多时间。
……
一点说明:
如同我们前面采访过的两位老师一样,郭老师也是一位非常谦虚低调的老师,关于他自己所作出的成绩,他一点也不肯透露给我们,我们只能从非常有限的一些资料中查到他的成果中的很小一部分,请郭老师与熟知他的人原谅。

(作者系城环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成员)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