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月度教师---曹广忠老师

2008-04-29 来源:

      

城环文化节——四月月度教师之曹广忠

[教师简介]

曹广忠,1969年生于山东省,男,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199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留校任讲师。2001年9月-2002年8月参加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挂职任银川市建委副主任、党委委员。2002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系)副教授。

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近年来主要从事城镇化、城市与区域发展等相关问题研究和一些规划实践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主持国际资助研究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著40余篇(部)(含合著)。2005年以来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奖励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二等奖2项。现兼任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和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建设管理研究会(香港)理事等。

曹广忠老师在波斯布卢斯海峡留影

[我心中的老师]

我心目中的曹老师(1

陈义勇

一进入大学,我就与曹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一时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指导制,曹老师是我的导师。当时既没有他的联系方式,也不知他办公室何在,是曹老师主动往我宿舍打电话,询问我学习生活情况及遇到的困难,并且以后多次给我打电话,关心和指导我的生活。在大一的茫然生活中,我从曹老师那里了解到专业、学习、保研、就业的很多情况,也开始了对自己大学阶段及人生的总体规划。曹老师对我本科几年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可能不比对他研究生的指导少。

曹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是非常的严谨,不论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在学术研究时,他对自己和学生们的论文要求很严格。他自己撰写的文章,会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修改,连标点用法都反复推敲。我们送过去的论文他更认真的批阅,从主要观点到行文、语法、标点,都一一订正。对参考文献,他会从引文格式、页码、排序等方面作出细致的要求,还从学术性方面对所引用期刊提出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他给人的印象总是谦恭谨慎,有条不紊,为人十分低调。虽然整天工作很忙,但他生活十分严谨,着装朴实而整洁,胡须从来都是剔得干干净净。

曹老师对教学非常的重视,也特别的认真。他给学生主要讲授《城市化和城市体系》、《人口地理学》两门课。他对每一堂课都进行精心准备,虽然讲课的核心内容变化不大,但他每年的备课都会认真的增加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数据、新的例子。为了让课堂更富生动性,他经常往课件中增加一些人口研究案例的图片,在讲课中则插入一些规划实践中的有趣的案例,对于案例的选择都一一推敲。他虽然工作很忙,但上课时经常提早到教室跟同学们进行交流,从来不迟到一分钟。

曹老师在平常生活中平易近人,对学生们关怀备至,有一股很强的亲和力。他很欢迎学生到办公室跟他聊天,主动地给学生沏茶、搬椅子,谈话完了还要把学生送出来到门口。对于同学们在生活上的困难,他总是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家提供物质上或经济上的帮助。正是在曹老师个人魅力的吸引之下,很多学生都跟曹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想跟他实习的、参与他的课题研究的同学,常常挤满了办公室。

在北京大学,像曹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有很多,但不知怎地,每当与人谈到曹老师的时候,我都会大加赞赏,并致以特别的敬意。无论他的学术、教学,还是为人、处世,他都堪称楷模,是“为人师表”的典范。虽然因为学术兴趣的差异,我未能跟曹老师继续念研究生,但曹老师谦虚谨慎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一辈子来学习,也将永远指导我努力前行!

(作者系03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曹广忠老师国外开会留影

我心中的曹老师(2

袁文旭

曹老师是一个好老师,这几乎是每一个和曹老师有过接触的老师和学生的评价。记得我刚成为曹老师学生时,师兄拍拍我的肩膀,戏谑地说道“你小子挺幸运的,老曹是个好人。”一年多过去了,我在曹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成长,也越发体会这个“好”字的含义。

“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曹老师是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的专家,对城镇化、城市与区域发展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与我们就学术问题讨论中,他总是能将数据、结论信手拈来,耐心地为我们讲授问题的难点、热点,一席话常常让我们这些弟子感到醍醐灌顶,收益良多。曹老师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操守和学术规范,要求我们以极端严谨、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学术,一点也不容许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他经常跟我们谈大到学术该怎么做、论文该怎么写,小到引文的写法、数据的查找、文献的综述等等。一篇文章交给曹老师,再拿到手时常常是满页批注,甚至连断句、标点都一一标出。

“好”,是关心学生、待之如父。“不能让学生饿着搞科研”,这是曹老师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他很关心学生的生活,经常问我们食堂涨没涨价、生活费够不够用,还每隔一段时间带我们出去打打“牙祭”,让我们这些“穷学生”有机会“善待”下自己的肚皮。他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专门拨出钱来给我们发补贴,让我们能够安安心心地专注于学术和科研,能够在图书馆心无旁骛地读书钻研。中国古人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曹老师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有这样好的老师,幸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曹老师以德、以学、以行感染和引导着我们所有的“曹营弟子”,也影响着他所教授的所有学生。这次曹老师被推选为学院的月度教师,我们感谢您、祝福您!

(作者系07级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曹广忠老师带队在乡镇调研座谈

[访谈记录]

从与曹老师不多的接触中,就能感受到他深受学生爱戴的原因。当我们走进办公室时,尽管是学生,却被以客人的身份对待,曹老师亲切随和的态度使整个采访沉浸在一种聊天式的轻松氛围之中。而在这种轻松氛围里进行的短短半个小时的访谈,就让我们对这位颇具人格魅力的老师肃然起敬。以下是419日下午在曹老师办公室对他进行的简短访谈。(采访学生简称St,曹老师简称Cao

St:曹老师,这次月度教师的活动是团委和研究生会主办的,所以一开始想请您谈谈现在的研究生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虽然这个问题有些大

Cao: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大啊(笑)。主要是两个方面吧,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备好的专业能力,这将为你的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现在的研究生,与我们那时候的还不太一样。那时候读到研究生,基本上就定了今后的专业方向了,但是现在读到硕士,出来工作也不一定就是与专业一致,研究生阶段很大程度上还有素质教育的任务。所以,研究生阶段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St:之前请同学写有关您的稿件,有同学说,对您最深的印象是严谨,比如,撰写论文会反复修改推敲。这是您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是您也是这样要求您的学生的呢?

Cao:是的。我要求我的研究生在写学术文章时必须规范,严谨,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否则一篇文章即使有新意和好的思想,但如果文章写作上欠规范、不严谨,也会影响到文章的价值。我的学生拿一篇文章给我修改,可以是方法、主题或者观点方面的讨论或修改,但你不要还让我修改写作规范甚至是标点、版式。有很多学生愿意拿文章给我修改,你看现在我这里还存着不少没看呢(笑)。因为平时时间也有限,逐字逐句修改的话文章的周期也会比较长,所以后来我让学生们两三人一组,先互相评改,再在研究生例会上一起修改,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对同学来说也是一个锻炼提高的过程。

St:研究生平时一般都会有不少参与项目、课题的机会,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看法或着说建议呢,比如,研一同学,本身有很多课要上,如果花大量精力在项目、课题上,会不会耽误课业?这两方面有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

Cao:研究生要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研究。一般来说,研一要偏重课程学习,研二开始要偏重科研。我对学生选课一直坚持不选就不选,选的话就要上好。另外,研一的学习也要根据同学自身的情况来定。有的同学,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比较一致,这样的话,研究生阶段的课业可能就是一个巩固、深化专业知识的过程,相对而言,可以有多一些的精力早一点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另一些同学可能从本科到研究生,专业跨度比较大,这样的话,课业压力比较重,需要补的东西很多,不仅研究生的课程需要花大功夫,可能还需要补一些本科生的知识技能,研一还是要把这些基础打好。

对于我的学生,他们在研一的时候,我不会明确给他们布置研究任务,但是每周的讨论要求他们参加并积极讨论。让他们尽早对研究工作逐步熟悉和了解,不至于到了研二还需要再花两三个月来适应。

St:除了上面所说到的之外,您对您的研究生是如何培养的呢,有没有什么心得?

Cao:北大的学生都很优秀。我培养学生其实也是在学习,是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一个过程。我觉得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营造一种氛围。北大有最好的老师,很好的条件以及其他各种学习环境,导师要为学生营造在某个专业领域学习和研究的良好的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研究。第二,搭建一个平台。作为老师要尽量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学科前沿,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创建研究探索的条件,要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能够对感兴趣的学术问题钻研下去。此外,由于我从事的是应用基础性的研究方向,既要关起门来研究,也要走出去接触实践。既要做纵向的研究课题,也要经常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打交道。做项目过程中,我会带学生参加一些实践,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协作精神。我是这样,每个学生有一次或两次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多老师都是这样做得。

St:曹老师,我们是研一的,也都是您的学生。开学第一次班会上见到您和宋峰老师,感觉就很亲切。您在做班主任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感触?

Cao:在这方面很惭愧,我做得不合格。与同学交流的不够。

St:不会啊,我觉得您对学生都特别的好,也很支持班级活动。印象很深的是上学期本来要组织一次班级活动,您说您要给班里提供赞助来着。

Cao:(笑着说)这个还没兑现,我还问张书海这事呢(张书海是研一2班班长――采访者著)。这方面是这样的,我和宋老师做班主任的原则是这样,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们,我们会尽力想办法提供帮助,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安下心来学习和研究。

St:研究生本来就和本科生、高中生不太一样,大家各人有各人的圈子,每个人的专业、导师又不一样,平时在一起上课就比较少。但是相对而言,我觉得我们班的活动还算是不少的,挺难得的。

Cao:我和大家交流得不多,但是几个班干部,我和宋老师会跟他们联系,也一直支持多搞一些班级活动。班上同学专业差别大,业余时间也不同,互相之间的交流少,平常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师兄,师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实验室。所以要组织集体活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交流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想法,这对他们的学习也是有好处的,互相了解对方在做什么,方法是什么样的,拓宽自己的视野,启发自己的思路。现在很多学科之间是有交叉的,在一起交流也可以互相借鉴。以后进入社会了就会发现这种集体活动是很难得的。所以我认为大家还是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你们还记得吧,你们入学时两个班一起开班会,我和宋老师对你们说,硕士一班二班分班,但不分家。

St:您与学生的关系相处得很融洽,而您自己在学术方面也是很有成就的。指导学生和自己的研究这两方面都要花很多时间,在时间分配上,会不会有冲突呢?

Cao:学术方面不敢说有成就。但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我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学生找我来了,我就会告诉他们我的近期研究方向,我现在在做一些什么工作。那么我也希望他们做的研究能够与之联系起来。如果他们做的工作与我手头的研究无关或者关系不大,那我指导他们之前还需要花大量时间来阅读学习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会尽量把这两方面结合。

St:您与研究生相处,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Cao:我与学生之间,在学习和研究方面我给他们提供指导,他们也督促我、启发我甚至纠正我的想法。在学习和研究之外,有时候会聊聊学习和研究之外的话题,他们在学校时可能会聊一些学习、生活、见闻等话题,他们毕业以后,会聊工作上的事情等等。这是一种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人际关系。

St:亦师亦友

Cao:是的,我是很希望与学生是这样的关系。

St:下面想问问您生活方面的事。像您这样的老师,平时一定很忙,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方式调节一下呢,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Cao:(笑)这个,以前有,现在都给撂下了。对于学生,我鼓励他们,让他们定场地打球。

St:曹老师,最后请您说几句话作为对研究生的寄语吧。

Cao:这个,越是一两句话越有难度啊(笑)。我说四点吧:健康,乐观,提高综合素质,强化专业能力。

St:谢谢您。

(采访学生:城环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杨骞、侯树芳)

供稿:城环学院团委

城环学院研究生会

曹广忠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