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城环奖”评审结果公示
2007-12-13 来源:
陈义勇 2003级本科生
刘久萌 2004级本科生
刘娅囡 2005级硕士研究生
伍 婧 2006级博士研究生
孙 强 2006级博士研究生
张 纯 2006级硕士研究生
沈咏美 2004级本科生
张新平 2006级硕士研究生
胡 璟 2005级硕士研究生
希望被表彰的个人和集体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007年12月4日
如有疑问请拨打 62755953
附:获奖同学事迹简介
科研创新奖
陈义勇,男,1985年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3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师从邓辉副教授进行历史地理领域的相关研究。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两篇,其中《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发表于《中国地名》,《湘江源头认识过程与地域开发》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另有《为湘江正源》一文发表于《三湘都市报副刊》,《清代北京河湖水系与临水休闲文化空间》一文收入《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一书,即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北京大学挑战杯特别贡献奖。
刘久萌,女,1986年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4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师从陶澍教授进行大气方向研究。以第二作者身份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地球科学进展》上发表文章《南海海-气通量交换研究进展》。获jun政基金资助进行《大气被动采样装置的改进》课题的研究。 刘娅囡,女,1982年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5级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师从陶澍教授进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过程的研究。目前在国际期刊上共发表文章5篇:其中有两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指数分别是2.44和2.36;另有三篇以合作者身份发表于《Environ. Sci. Technol.》和《Atmospheric Environment》,SCI指数分别是4.04,4.04,2.63。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3篇:《室内空气颗粒物中HCHs 和DDTs 的含量》(《环境化学》2004,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非采暖期室内空气中的气态多环芳烃》(《环境科学学报》2004,第二作者);《北京海淀区夏季交警对多环芳烃的暴露》(《环境科学》2006,第三作者)。曾获北京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三等奖。
伍婧,女,1982年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6级第四纪地质专业博士生。师从周力平教授,进行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生态方向研究。在核心期刊《干旱区地理》上发表文章《环境因子与植物体δ~(13)C值关系的研究》。
孙强,男,1981年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6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师从蔡运龙教授,进行土地科学、资源管理与区域规划的方向研究。已有10篇论文分别发表于EI和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中国土地科学》、《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等),另有两篇会议论文已被收录入选集即将出版。曾获第二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推广项目征集大赛优胜奖、未来与责任——首届中韩大学生精英论坛(春季)征文比赛三等奖、北京大学2006年度韩国学研究奖学金、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张纯,女,1983年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6级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 专业研究生。师从吕斌教授,进行转型社区与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方向研究。已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3篇,在ASPT来源刊上发表文章2篇。并在国际会议和全国会议上发表文章3篇,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上发言两篇。曾获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第二届和第三届北京地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2006年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设计作业佳作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竞赛特别贡献奖三等奖。参与编写书籍《北京历史地图集》,参与翻译书籍《城市设计手册(Time-saver Standards for Urban Design)》,《行为地理学(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沈咏美,女,1986年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4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师从陶澍教授和刘文新副教授,进行天然土壤中多溴联苯醚(PBDEs)解吸特征的研究。环境管理课程小组课题“绿色节能校园的构建——以北大超额用电收费为例”荣获2007年拜耳中国青年环境特使称号。连续三年分别获得POSCO奖学金、杨-王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并多次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称号。
张新平,男,1983年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6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生。师从方精云教
授,进行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已完成文章《东北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物产量及其与气候等因子的关系环境管理课程》。曾获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
胡璟,女,1983年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05级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师从刘文新副教授,进行区域环境科学方向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3篇,其中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的《Distribution of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in Benthic Bivalves from the Inshore Areas of the Yellow Sea》,SCI指数2.414;《Distribution and Properite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Coastal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Sea, China》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指数0.786;另有三篇文章发表于国内期刊:《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分布》(《环境科学》2007,第二作者);《不同性质天然水中铜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鳃表的形态及对虹鳟的毒性》(《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第一作者);《荧光猝灭法测定菲、苊、芘与腐殖酸的结合常数》(《环境化学》2005,第三作者)。曾获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单项奖、校长基金优秀论文奖。
组织贡献奖
李伟,男,2005级本科生。曾任院刊《天地》编辑和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助理,现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工作期间尽职尽责,思路灵活。在推进学生会向服务型组织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过去一年中,院刊《天地》获得“北京大学品牌刊物”。李伟同学先后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助理”、“北京大学优秀团刊编辑”等荣誉称号。
刘明达,男,2004级本科生。积极参与院系与学校活动。作为环境与发展协会副会长,他为协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作为班级的班长,他积极在奖助学金工作等方面为同学们服务。他还参与学生会宣传工作,作为助理服务与老师和同学们。刘明达同学为院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晓瑭,女,2006级硕士研究生。曾在青海支教一年,得到当地单位的高度评价。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担任助理期间,承担了环境教育推广项目报告会、参与组织学院迎新等一系列活动。目前在参与我院129大合唱的组织工作。
颜小品,女,2006级本科生。同时担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及学院办公室主管,并参与了大学生环境论坛的多项组织工作。颜小品同学在各项工作中工作能力强,组织力出色,表现积极,发挥了重要作用。
颜磊,男, 2006级博士研究生。现任2006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他积极推动同学入党,组织多样的支部活动。他组织同学们关心并积极推动环保事业,还组织向贫困地区捐赠书籍。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
在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城市与环境学院自本学期开始设立“城环奖”,用以表彰在科研创新、组织贡献
等方面表现优异,并为学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经学院教师评定,决定对以下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
“科研创新奖”
“组织贡献奖”
李 伟 2005级本科生
刘明达 2004级本科生
李晓瑭 2006级硕士研究生
颜小品 2006级本科生
颜 磊 2006级博士研究生
“红旗班集体”
2006级博士研究生班
2006级硕士研究生班
2004级本科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2004级本科生地理科学班
2006级本科生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