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美丽风景”——我院召开全国首届“风景和遗产论坛”

2012-12-25 来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在《世界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以及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实施30周年之际,由我院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所、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专业院共同举办的首届“风景与遗产论坛”12月20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全国风景名胜区资深专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规划设计人员以及高校学子100余人参会。会议围绕“美丽中国,美丽风景”的主题,就我国风景区和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如何在新形势下践行美丽中国的战略进行了热烈讨论。我校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我院陈耀华副院长主持会议,并作了“生态文明与风景遗产”的大会报告。


会议现场

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依法设立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我国1982年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30年来,目前已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总面积达到19.3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比例由当时的0.2%提高到目前的2.02%,它们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激发大众爱国热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风景名胜区因为其突出的综合价值被列为禁止开发区。我国1985年加入《世界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已有世界遗产地43处,其中绝大部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它们为中华文明的弘扬以及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耀华副院长作大会报告

中国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是国家形象最好的诠释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必然要有美丽风景。多年来,我院充分利用自身文理工兼备的学科优势,长期从事自然文化资源的科学研究,1993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至今完成了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以及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今后,学院将进一步整合规划、人文、生态、环境、海洋等多方面的力量,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来自北大新闻网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