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党内外人士共同学习十八大精神研讨会
2012-12-28 来源: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针对海洋强国建设议题,2012年12月25日,我院在英杰交流中心召开党内外人士共同学习十八大精神研讨会。北大海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我院长江学者周力平教授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学院党委委员、支部书记,各民主党派代表、群众代表、少数民族代表等4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欣涛主持。 周力平教授以“中国靠谁建设海洋强国?”为题,为大家呈现了一次精彩的报告。报告开始即提出问题:为什么需要青年关注、研究海洋?为什么国际一流大学包括那些不靠海、没有海洋学系、没有科考船的顶尖大学都高度重视海洋研究?他图文并茂地向与会师生介绍了海洋研究的多样性、与科学探索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及面临的挑战。虽然从传统上讲,海洋作为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但是真正前沿的海洋研究从来不会限于传统的单一学科。海洋与全球气候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能源和食品等,因此,海洋研究需要各个学科的参与。他举例介绍了国际上一些从事海洋研究著名科学家的学科背景,以及国内主要涉海教育和科研单位的概况,他还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对海洋问题的关注以及在海洋问题上的政策变化。他和大家分享了北京大学与中国海洋事业远久渊源的历史,并介绍了目前在国家海洋局和国内高校海洋研究或管理机构中担任重要领导工作的北大校友。他认为北大在海洋研究方面是有独特的学科基础的。中国靠谁来建设海洋强国?北大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一教门口“振兴中华”的石碑代表了北大的历史使命,值得大家思考。他希望在座的师生能重视并投身海洋研究中去。 研讨会上,大家就与建设海洋强国相关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院党委统战委员、人文地理专家冯长春教授谈及自己在南方沿海从事海岸带城市发展研究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他建议尽快与三沙市合作建立北大海洋研究基地。生态学系贺金生教授介绍说在日本参加生态学会,与会有三分之一的学者在研究海洋相关的问题,而且研究得很深入。大家认为我国海洋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弱,感兴趣的人也少,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海洋研究是一个问题。民建北大委员会主委、自然地理专业陈效逑教授认为发展海洋研究,需要动用更大的社会力量和学校的实质性支持。他表示愿意参与北大海洋地理或者海洋科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学院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自然地理专业李双成教授也和大家交流了关于海洋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问题。院党委委员、生态学系刘鸿雁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北大校友在国家海洋局从事的相关工作以及近年与母校的联系,他建议推动北大的海洋研究应当加强和国家海洋管理部门的联系。自然地理专业许学工教授介绍了她和同事们近年来在渤海湾海岸带进行的填海造地等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以及今后开展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等工作的设想。城市规划专业宋峰副教授说,听完报告非常受启发和震撼,北大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海洋学与地理学关系密切,海洋强国基础学科占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当深刻理解海洋强国的内涵,发挥北大在基础学科上的综合优势。与会师生一致认为,城市与环境学院是有基础参与海洋研究的,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者在相关课程中加强涉海内容,更早地让同学们体会到海洋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同时,大家也意识到海洋学与数理化生专业不同,目前引进高层次的华人研究人才比较困难,所以需要自己培养科研队伍。北大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如果能鼓励他们树立投身海洋研究的理想,他们就可能成为未来海洋学研究的中流砥柱。 本文选自北大新闻网
周力平教授作报告
认真听报告
学院党委书记刘耕年教授在会议最后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周力平教授的发言的确让人震撼,但国人的海洋意识其实还较淡薄,城环学院在未来海洋研究方面应当作出应有的贡献,由此他寄希望于学院师生,特别是大学生。最后他充满信心地说:“中国靠谁来建设海洋强国?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