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黄河中下游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圆满结束
2013-09-09 来源:
我院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是在现有的北京基础地质实习、大同-秦皇岛地貌实习和河北塞罕坝生态学实习的基础上,选择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流域的角度,通过水分循环过程将自然地理环境中格局与过程结合起来,涉及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景观及土地利用方面,使同学们在以往部门地理实习的基础上,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加深对综合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王恩涌先生做实习动员报告 图2 考察三门峡水库 图3 花园口水文站水情要素监测 图4 黄委会模型黄河(水土流失模型) 图5 参观黄河口湿地博物馆 图6 聆听黄委会河口局研究院程义吉院长报告
2013年8月27日进行了实习前的动员大会,蒙吉军老师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本次实习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并重点介绍了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的地理概况。之后,邀请著名地理学家王恩涌先生就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变迁做了生动详实的学术报告。王先生高度肯定了此次实习的重要性。他动情地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地理情结。讲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看小说时产生的疑惑,并最终如何通过地理学知识解决疑惑的经历;讲到如何应用地理学相关知识解释历史现象以及当前政治热点;讲到应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地理思维去解答问题。王先生鼓励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要多观察、多发现问题,并用地理学理论解答所发现的问题。
201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地理科学专业2010级和2011级的同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黄河中下游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以洛阳为起点,途径郑州、开封、济南,以黄河入海口所在地东营市为终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养育着沿岸约两亿人口。但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致使下游河床泥沙淤积严重,形成悬河,直接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过一周的实习,同学们对于黄河变迁及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深刻认识到了黄河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治理黄河是一项艰巨、且意义深远的使命。在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同学们理解了三门峡水库修建失败的教训及小浪底水库在黄河治沙调沙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郑州,同学们参观了花园口水文监测站水情要素的监测过程;考察了花园口地理环境,深入了解了历史上黄河改道的情形;参观了黄委会黄河中下游水库模型、重要河段模型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物理模型后,对地理学开展实验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在参观了黄河博物馆后,对黄河(流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黄河中下游防洪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开封,通过考察徐公堤段和铁塔,聆听河南大学马建华教授的生动讲解,对黄河最著名的悬河河段的形成及黄河对开封城市发展的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东营,同学们考察了黄河河口湿地、孤东油田、东营港,参观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和胜利油田展览馆,并聆听了黄委会河口局研究员程义吉院长、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刘月良总工和东营市黄蓝两区建设办公室孙彩霞的报告,对黄河对东营成陆的作用及对河口湿地的影响,东营在石油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次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涉及到了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植物学等基础科学,以及自然保护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综合性课程的相关内容,为课堂上学习的相关知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现实技术手段和课本知识的相关印证,对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地理学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另外,通过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也使同学们得到了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为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友爱、吃苦耐劳的精神。
本次实习由自然地理教研室组织安排,由许学工、杨小柳、王红亚和蒙吉军四位老师带队,得到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东营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龙门石窟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黄河博物馆、河南大学、东营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胜利油田展览馆等也给予了积极协助。另外,本次实习还得到了国家理科基地(地理科学)经费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特别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