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升阳副教授为国子监大讲堂献上主题为“三山五园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特征”专题讲座

2014-06-11 来源:

      

2014年6月7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09讲在东城区国子监中学开讲。我院岳升阳教授作主题为“三山五园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特征”的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岳升阳从一万年来永定河古道的变迁讲起,他指出,古清河故道与西山构成海淀地区的基本山水、生态格局,形成远山近水、山水相依的基本景观特征,这奠定了北京形成“三山五园”(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的地理环境。
接着,岳升阳回顾了两千多年前海淀出现的村落和元大都兴建对海淀聚落发展的影响,并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及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历史遗址,向听众介绍了“三山五园”出现前北京的水系构成。在讲座中他提到,从明代起海淀开始了园林建设的热潮,明代后期的海淀已是田园水乡景色,有西湖、西堤、水田和园林。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是古代园林建筑的鼎盛时期,北京“三山五园”大多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建成的。
在讲述了北京“三山五园”形成的历史脉络后,岳升阳用丰富的图片和湿地的考古照片向听众还原了部分历史遗迹,重点讲述了清代皇家园林的布局和圆明园、颐和园等主要园林的形成过程及园林概貌。岳升阳在介绍这些园林的过程中,一方面向听众传递了这些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文物保护的关切。他通过展示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拆除和毁坏掉的园林及部分古河道、桥梁等,指出,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错误地使用土地资源,造成文化遗产和景观资源的破坏,是短视效应,是应该摒弃的错误观念。
最后,岳升阳带领听众回顾了海淀的发展逻辑,即从古代水源丰沛、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到清代建起大型皇家园林区,再到近代在此建立两所大学,随着改革开放,大量科技人员“下海”在此聚集,最终成为科技园区。他指出,从园林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考虑,海淀区应该朝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目标努力,这也是我们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方向。
岳升阳对文物保护的深沉热爱感染着每一位听众,讲座结束,听众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本文来自北大新闻网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