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量教授为国子监大讲堂献上主题为“建筑审美”讲座
2014-04-16 来源:
2014年4月12日,由我校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05讲在东城区国子监中学开讲。我院八十岁高龄的胡兆量教授不辞辛劳,为听众献上主题为“建筑审美”的精彩讲座。 讲座现场 胡兆量教授从美学的基本常识讲起,指出人们对美的认知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建筑审美也不例外,建筑美的主观性是对美的感知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接着,他以中西方人对中央电视台新楼的不同评价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和西方现代审美观的差异,亦即我国传统审美观讲温柔敦厚,西方当代审美观偏好楞歪斜怪。随后,胡教授又向学员展示了近年来被网友热议的城市雕塑,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了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差异。他指出,地理环境是影响建筑美的重要因素,建筑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协调,要传承当地的历史文脉,要满足当地对建筑功能提出的需求。 本文来自北大新闻网
胡教授在讲座中还谈到,人类的建筑审美观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变化着的审美观中蕴含一些普遍原则。一是悦目原则,符合人的视觉生理基础。“五色,令人目盲”,对比过于强烈的色调会引起不愉悦感。二是简明原则,简洁明了的颜色、线条和形象给人深刻的印象。法国卢浮宫扩建和北京国家大剧院新建是运用简明原则成功的典型。三是生态原则,高效、低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摩天大楼热消耗大,环境问题突出,不符合生态原则。讲座最后,胡教授将建筑审美上升到美的哲学层面,指出建筑美的创新往往表现为标新立异,表现为丑,丑是广义美的一部分,丑也要遵循美的普遍原则。
讲座持续2个小时之久,胡教授丝毫没有休息,就建筑审美侃侃而谈,从中国到西方对建筑审美进行了深度剖析,以平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现场听众,引领听众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当下中国的建筑及其美的价值。讲座结束,听众对胡教授的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