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莫多闻:我只是城环人中最普通的一个
2012-10-12 来源:
【编者按】在第28个教师节前夕举行的“2012年北京市庆祝教师节大会”上,我校药学院张礼和院士被授予“北京市人民教师”荣誉称号并作代表发言,外国语学院韩加明荣获“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数学科学学院陈大岳、城市与环境学院莫多闻、历史学系朱孝远、物理学院陈晓林、医学部段丽萍、药学院王夔、基础医学院吴立玲、第三医院徐智、第一医院刘新民、北大附中秦占全等10名老师荣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本网将陆续刊发这12位优秀教师的事迹,通过宣传这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典型,进一步在全校师生中营造爱岗敬业和尊师重学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走进莫多闻老师的办公室,他正坐在电脑前忙碌,而办公室简单的办公条件让人印象深刻。跟莫多闻约访的过程堪称曲折,他从兰州出差回来后一直忙于工作,临时又接到提交课题结题材料和研究报告的紧急任务,正在废寝忘食地工作,所以,采访时间只能一拖再拖。最终,记者只能在耽误莫多闻午餐的情况下进行采访。 一脉相承的师德师风传统 “其实,我自己没什么好写的,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谈。”莫多闻一开始就很谦虚地跟记者这样说。“我获得‘师德先进个人’这件事,不值得谈太多,倒是我们学院一脉相承的师德师风传统,值得好好说一说!” “我们不能忘记北大老一代的学者们,他们的事迹值得大书特书。”莫多闻认真地说。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老一代学者们,比如侯仁之、王乃樑、王恩涌等先生,他们对学术的真诚、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关心和照顾,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城环人。谈起侯仁之老先生,莫多闻说:“侯老目前是我们学院最年长的老师,他在70多岁高龄以后仍勤奋工作的情景,使我这样的后辈深感自愧不如。”对于这一点,侯仁之先生的爱人张玮瑛在为《走近侯仁之》一书作的序中谈到:“年过80,仁之更以‘不待扬鞭自奋蹄’自勉。他的习惯是,清早三四点起床之前,把想到当天要做的事情扼要记在小卡片上……到了中午时分,他有时会说上一句:‘我已经工作了八个小时了。’这第二个30年中,他几乎是全速奔跑,以勤补拙,不敢稍自懈怠,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他的旺盛精力一直延续到近90岁。” 说起自己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导师王乃樑先生,莫多闻动情地说:“王先生的高尚人品和治学精神,在学界有口皆碑。他对我个人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991年上半年,王先生发现患了肺癌。当时中国正筹备主办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大会,王先生为了这次会议的成功,一直坚持会议结束后才去住院动手术。在这次会议上当选国际第四纪研究会主席、后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东生先生赞扬王先生是‘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前面,将自己生命安危置之度外’。1995年,也就是王先生临终前几个月,一位伊朗学者向他请教有关中国地貌制图问题,他在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下,硬撑着把一大摞资料译成英文,用勉强还能动弹的左手打印后寄给了这位学者。”可以说,王乃樑先生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一心想着国家、集体和他人的高尚人格品质,对科学事业和教书育人的满腔热情和无限执着,对莫多闻的为人和治学产生了深刻和永恒的影响。 谈话间,莫多闻收到了夏正楷老师用电子邮件发来的他所负责的文明探源研究的一个专题研究报告,随之动情和感慨地说:“夏老师已年届70,且3年前做过喉部恶性肿瘤手术。他不仅在研究工作中刻苦努力,成绩突出,而且也是在接到通知后的这两天,通过日夜拼搏,整理和撰写出数万字的研究报告。对于他的年龄和健康状况而言,十分不容易。夏老师对学术研究的认真执着、忘我拼搏精神以及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我们城环学院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中一个很普通的实例,但也是一个感人的实例” “城环学院勤奋、刻苦、脚踏实地的传统正是来自于一代代城环人的薪火相传,我们不能忘,更不敢忘,而且要将这个光荣传统进一步发扬。”莫多闻的话掷地有声,感人至深。虽然莫多闻获得了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但是他不愿多谈自己的事迹,他觉得城环学院的老师们都是很好的榜样,都有这个资格得这个荣誉。“城环学院有一个十分优秀的教师群体,相比之下,我只是城环人中最普通的一个,做得还非常不够。”莫多闻谦虚地说道。 “人类灵魂最好的工程师”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莫多闻很认同这句话,而且他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北大教师,应该是‘人类灵魂最好的工程师’”。莫多闻不仅这样说,而且也将其作为自己的追求。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能深深感受到莫多闻对于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崇高的人生目标。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谈到哥德巴赫猜想,从自己的专业领域谈到学术大家,莫多闻渊博的知识后面流露出自己对“人类灵魂最好的工程师”的坚定追求。“要看到学术的价值,学术的魅力,每个学术进步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那无穷无尽的快乐让我兴趣盎然,学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让我不觉疲惫。”莫多闻如是说。 身体力行,循循善诱,他用实际行动去履行自己的光荣责任。他经常教导学生去读学术大家的著作,去读伟人的书,从中启迪智慧,充实自己。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除了专业书籍外,他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学术著作和成果。他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注重在教学上课的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思考,去探究问题,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下去感染学生。在本科生的地貌实习中,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为学生带队,并详细地解读教科书上的知识与实习地点实际情况的联系,耐心细致地讲解地貌地形。以莫多闻为代表的地理工作者们从年轻时候就习惯了野外的风吹日晒,练就了强健的身体。所以,每次带学生出野外,莫多闻都是体力最好的一个,二十多年都是如此,让一个个的年轻人都觉得不好意思。 在城环学院担任党委书记的多年间,他倾心于学院的发展和进步,在学院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学院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求一直很高,我自己也希望尽可能为学院和师生们的发展多做一些实事。但回顾这些年来,还是学院老师们给予我的太多,而我为学院做的事情却太少。”莫多闻真诚地说。 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莫多闻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在学术上,数据和文献都马虎不得,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特别严谨。”莫多闻的博士研究生张翼飞这样说道。“他对自己也是一丝不苟,毫不含糊。有一次给别人的书写序,他亲自找来作者的所有学术著作,认真研究分析后,才动笔,写得也是非常认真。”学生们记住的不仅仅是莫多闻的严格要求,还有他的和蔼可亲。莫多闻的硕士研究生王海滨说:“莫老师对学生特别好,很少批评学生,总是从正面鼓励学生,让我们很感动。他让我们专心做学术研究,其他的杂事都是他自己亲力亲为,就算是麻烦学生去做也是非常客气。” 上过莫多闻课的学生都知道,他讲课认真负责,清楚明了,资料充分,论证严谨。他每次课都要花很长时间备课。“莫老师平和淡定,知识渊博,听他的课真的是感觉他在传道、授业、解惑,每次课都让我获益匪浅。”一位上过莫多闻课的学生这样说道。 “其实我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要有好的品格,还有努力去做事,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莫多闻笑着说道。“我们北大学生都要在思想品格、社会责任感、个人素质和对学术的追求上有高标准高要求才可以。”为人师表,莫多闻这样要求学生,更是这样要求自己。 莫多闻电脑里有一个专门为学生建的文件夹,里面放着学生们的论文和其他资料,他对学生们的各种求助更是耐心细致地解答。留校二十多年来,他培养的研究生已有二十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学生们都不忘老师在学校期间对自己的培养和关心,逢年过节都会回学校看望莫多闻。莫多闻说:“看着学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成长成才,我感到非常高兴。教师的价值就是在学生们成长和贡献社会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和放大。” 像老一代的学者们一样,莫多闻对自己的物质生活不讲究,生活很是节俭。相反,莫多闻对自己的精神生活要求很高,他一心潜心于学术,探寻人类的文明和环境的关系,孜孜不倦。这一点,值得当代年轻人,特别是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学习。 短暂的采访结束了,莫多闻随即又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短短的时间里,莫多闻老师作为一个勤奋、刻苦的城环人的形象已深深地感染了记者。 本文来自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