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环境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
时间:2020-05-13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批准城市与环境学院24个项目,获批直接经费总额接近2亿元。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重大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课题2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1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截止至11月1日,全院本年度在研项目共计167项(经费额在200万人民币以上的有41项),其中基金委81项(其中创新群体1项,杰出青年3项、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9项),科技部21项,其他及企事业委托65项。科研经费超过2.7亿元。其中,方精云、陶澍、陆雅海、周力平、赵鹏军、沈国锋分别获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基金委中的重大项目、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金额总计超过1亿元。 序号 负责人 项目来源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1 方精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基础科学中心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2 陶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重大项目 典型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跨界面传输与多介质分配 3 陆雅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重大研究计划 稻田厌氧微生物的黄素基电子歧化作用及生态调控机理 4 周力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重大研究计划 菲律宾海与马里亚纳海盆海水多同位素环流示踪与深海沉积研究 5 赵鹏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交通地理学 6 沈国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生活能源与环境 2019年度全院老师发表SCI/SSCI论文250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4篇。北京大学“111计划”依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引智基地建设基础上,本年度加强了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与研究,在建设一流学科方面成效显著。 通讯/一作 作者列表 题目 期刊 年份 卷 页 周丰 Shang, ZY ; Zhou, F ; Smith, P; Saikawa, E ; Ciais, P ; Chang, JF ; Tian, HQ ; Del Grosso, SJ ; Ito, A ; Chen, MP ; Wang, QH ; Bo, Y ; Cui, XQ ; Castaldi, S ; Juszczak, R ; Kasimir, A ; Magliulo, V ; Medinets, S ; Medinets, V ; Rees, RM ; Wohlfahrt,G ; Sabbatini, S Data-driven estimates of global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cropland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7 DOI: 10.1093/nsr/nwz087 刘鸿雁 Jiang, Peng; Liu, Hongyan; Piao, Shilong; Enhanced growth after extreme wetness compensates for post-drought carbon loss in dry fores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DOI: 10.1038/s41467-018-08229-z 刘峻峰 Yi, Kan; Meng, Jing; Yang, Haozhe; He, Cenlin; Henze, Daven K.; Liu, Junfeng; Guan, Dabo; Liu, Zhu; Zhang, Lin; Zhu, Xi; Cheng, Yanli; Tao, Shu The cascade of global trade to large climate forc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glaci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10.1038/s41467-019-10876-9 朴世龙 Gao, MD ; Piao, SL ; Chen, AP ; Yang, H ; Liu, Q ; Fu, YSH; Janssens, IA Divergent changes in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 of vegetation activiti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DOI: 10.1038/s41467-019-11035-w 沈国锋 Shen, GF ; Ru, MY; Du, W; Zhu, X ; Zhong, QR ; Chen, YL ; Shen, HZ ;Yun, X ; Meng, WJ; Liu, JF ; Cheng, HF ; Hu, JY ; Guan, DB ; Tao, S Impacts of air pollutants from rural Chinese households under the rapid residential energy transi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 2019 10 DOI: 10.1038/s41467-019-11453-w 朴世龙 Huang,Mengtian; Piao,Shilong; Ciais, Philippe Air temperature optima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across global biome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9 3 772-779 陶澍 Meng,WJ; Zhong,QR ; Chen,YL ; Shen,HZ ; Yun,X ; Smith, KR; Li,BG ; Liu, JF ; Wang,XL; Ma,JM; Cheng, HF ; Zeng, EY ; Guan, DB ; Russell, AG ; Tao, S Energy and air pollution benefits of household fuel policies in norther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9 116 34 刘峻峰 Jing Meng; Haozhe Yang; Kan Yi; Junfeng Liu; Dabo Guan; Zhu Liu; Zhifu Mi; D’ Maris Coffman; Xuejun Wang; Qirui Zhong; Tianbo Huang; Wenjun Meng; Shu Tao The Slowdown in Global Air-Pollutant Emission Growth and Driving Factors One Earth 2019 1 138-148 刘鸿雁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文章,系统地研究了森林生产力对极端湿润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森林在经历极端湿润事件后,有持续1~5年的生长加速现象,总体上补偿了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并且这一补偿效应在干旱半干旱区森林中尤为明显。该研究揭示了干旱区森林对于极端湿润和干旱事件的对称响应规律,提升了人们对于森林响应极端气候事件的认识,为改进陆面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朴世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以“Air temperature optima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across global biome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该团队综合利用全球153个站点的通量观测资料、多种卫星遥感信息(反映植被近红外反射率、光合荧光素、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和气候数据,研编了首幅全球生态系统尺度植被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空间分布图。该研究在生态系统尺度上揭示了植被响应和适应气候变暖的关键机制,为发展植被动态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数。 朴世龙教授研究团队以“Divergent changes in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 of vegetation activiti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为题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该团队利用全球植被指数遥感数据和地面物候观测数据,分析了三十余年以来全球植被生长季绿度、春季和秋季物候的海拔梯度格局变化。研究发现,尽管植被生长季绿度和物候都有着清晰海拔梯度变化,但在时间维度上,并未发现不同海拔植被生长季绿度均匀化和物候同步性提高的普遍现象。这是因为,“海拔愈高,升温愈快”的现象并不普遍存在;而且,不仅温度,降水和人类干扰也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驱动因子。上述发现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垂直分布规律的影响提供了重要支撑。 周丰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Data-driven estimates of global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croplands”为题于2019年7月11日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IF=13.22),也被全球碳计划的“全球氧化亚氮收支平衡评估”所采纳。该课题组整合全球180个观测站1206次农田N2O排放控制试验数据,重建1961-2014年全球5-arc-minute高分辨率施肥数据库,利用基于“地带性响应模式”的升尺度模型和(Zhou et al., 2015; Shang et al. 2019),实现了从站点到全球尺度的农田N2O排放因子和排放量的系统评估。其研究发现为IPCC的Tier 1和Tier 3方法提供了全球农田N2O历年排放量基准值,也为确定全球农田N2O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陶澍教授课题组于2019年6月在PNAS发表针对清洁取暖政策评估的研究成果。2017年启动的中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计划在北京、天津等28市率先开展了双替代行动(煤改气、改电),针对该计划的实施,研究组采用自行开发的简约模型,模拟了不同情景下农村生活能源结构、污染物排放、室内外空气污染及人群暴露水平的变化趋势。发现若该计划顺利实施,农村居民对PM2.5的暴露水平将从2014年140 mg/m3降至2021年的78 mg/m3,且暴露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室内污染水平的大幅度下降。 沈国锋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研究成果,依托北京大学团队自己建立的全球高分辨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基于最新调查获得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结构和消耗量数据,研究组系统评估了中国农村生活能源转型带来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研究发现,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间,由于家庭生活能源的清洁转型,农村生活源燃烧排放对大气PM2.5的贡献和人群呼吸暴露浓度的贡献显著地下降。在校正了人口增长、老龄化、自然死亡率变化等因素后,这二十年间因农村生活能源转型使得大气PM2.5暴露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净减少13万。相应地,农村生活源排放的CO2和PM2.5等引起的辐射强迫从1992年的0.057±0.016 W/m2下降至2012年的0.031±0.008 W/m2。生活能源对大气污染、健康危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时空差异。在北方地区和冬季,受取暖需求等影响,生活能源排放的贡献相对较大。该研究为全面而客观地认识生活能源对大气环境与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价值。 刘峻峰课题组在《自然∙通讯》发表针对全球贸易活动影响青藏高原地区黑炭污染及其辐射效应的研究成果。黑碳(BC)是含碳的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通过改变直接辐射强迫、与云的相互作用、雪冰反照率以及相关反馈机制, 显著影响大气与雪冰介质的能量平衡, 对地球的气候系统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刘峻峰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加剧了青藏高原冰川地区的BC污染,并可能导致严重的气候变化。全球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地区(特别是南亚地区)黑炭排放的管控,从而减轻黑炭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威胁。以博士生易侃和孟静为第一作者,刘峻峰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The cascade of global trade to large climate forc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glaciers)发表在近期《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上。 刘峻峰课题组在Cell子刊《One Earth》发表针对全球大气污染排放增幅趋缓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的研究成果。刘峻峰课题组整合全球各类环境、能源、人口、经济等数据,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核算了2004-2007和2007-2011两时间段内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效率变化、 贸易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居民消费变化、政府消费变化、投资变化、能源结构变化、人口数量变化、排放因子变化和能源强度变化)对全球和区域间隐含在国际贸易中的虚拟PM2.5及其主要前体物跨区域转移的贡献。发现全球一次PM2.5排放在2004-2011间增长趋缓,主要得益于能源强度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煤炭排放强度的改善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SO2和NOx是二次PM2.5的前提物),工业过程排放的严格管控(特别是中国地区)减低了一次PM2.5的排放。从区域间看,东亚地区与发达国家贸易往来导致的污染物净流入量呈下降趋势,但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导致的污染物净流入量呈上升趋势。该研究成果为揭示全球各地区大气污染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防控大气污染物跨区域输送及其影响提供了政策支持。 王学军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定量阐述水稻在人类汞暴露风险和全球汞循环中的作用。课题组以水稻的生命周期为基础,定量阐述了水稻中的汞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与人类健康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水稻可能也是全球人类甲基汞暴露的显著膳食来源,尤其是在南亚和东南亚。国际水稻贸易引发人类甲基汞暴露风险的区域转移,并显著加剧了非洲、中亚和欧洲的甲基汞暴露风险。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居民因食用水稻而摄入的甲基汞不会超过鱼类,然而,在亚洲许多以稻米为主食的土壤污染地区,水稻和鱼类共同消费导致的甲基汞暴露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序号 获奖人 颁奖机构 奖励名称 奖项级别 获奖项目 1 方精云 美国生态学会 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奖 国际 发展了惠特克所开拓的多个概念,建立了许多科学严谨的新标准——这是在惠特克时代无法达到的。 2 林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省部级 从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属性角度入手,探讨了北京市集体建设用地减量的路径。 3 韩茂莉 教育部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省部级 中国历史地理 4 吴必虎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最具影响力论文奖 行业学会 吴必虎教授(及合作者)发表的《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和《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分别位列第4、第19,是10篇旅游地理学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两篇。其中,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发表的《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一文至今(2019年11月),获1190次引用量、9053次下载量,荣获“创刊85周年最具影响力论文奖”。 5 蒙吉军 中国地理学会 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普通高等教育教材 行业学会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从全干过1994-2013年出版的教材中评选出80本 6 朱晟君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 行业学会 7 胡建英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第四届“十佳导师” 北京大学 修身立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廉洁自律,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仁爱之心和人格力量教育影响和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8 朱晟君 北京大学 黄廷方/信和杰出青年学者奖 北京大学 2019年4月16日,美国生态学会公布了2019年度“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the Whittaker Distinguished Ecologist Award)获得者名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方精云院士因“在推动生态学发展、服务国家和国际政策制定以及建立生态学共同体方面的杰出贡献”获此殊荣,应邀出席并领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由生态学领域人数最多、国际影响最大的学会——美国生态学会设立,以纪念享誉世界的杰出生态学家罗伯特·惠特克,授予对生态学作出突出贡献的非美籍生态学家,每年仅有一名生态学家入选,是国际生态学界最具影响的奖项之一。评选委员会认为,方精云的工作“发展了惠特克所开拓的多个概念,建立了许多科学严谨的新标准——这是在惠特克时代无法达到的 (His body of work advances numerous concepts that Whittaker pioneered, and also establishes new standards of scientific rigor that were impossible in Whittaker’s time)”。 方精云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2019年5月28日上午,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北京大学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这些获奖成果是对北大人辛勤耕耘的肯定,也是北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力的生动写照。其中,我院林坚教授撰写的《北京市集体建设用地减量策略研究》 调研报告荣获一等奖。 2019年10月15日晚,北京大学第四届“十佳导师”评选活动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圆满落幕。我院胡建英教授荣获北京大学第四届“十佳导师”荣誉称号。本届“十佳导师”评选活动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初评环节通过院系推荐、网上与现场投票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校本部10位导师入围终评答辩,经过候选导师团队精彩答辩,专家评委与学生评委严谨投票,校本部共有7位老师顺利入选。同时入选“十佳导师”的老师政府管理学院白智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中国语言文学系邵燕君、经济学院孙祁祥、法学院杨明、工学院郑玉峰、护理学院尚少梅、基础医学院王凡、第二临床医学院王建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北京大学环境地理团队从2012年开始率先在国内开展通过污水监测毒品滥用的研究工作。这种新方法具有客观可靠、快速易实施、成本低、适用性高等突出优点,不仅可用于监测单个城市或地区的毒品滥用,也非常适合于全省乃至全国的毒品滥用监测。团队通过实验分析,确立了判断污水中冰毒是来自制贩毒直接倾倒还是来自冰毒吸食的可靠依据;建立了根据医用吗啡和可待因用量及排泄率、海洛因中吗啡和乙酰可待因含量,由污水中吗啡和可待因浓度反推海洛因用量的计算模型,为在中国通过污水监测主要毒品的滥用水平及根据污水中毒品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异常监测制毒活动奠定了基础。 2016年团队在北京大学和海淀区重大科技成果孵育基金支持下进行污水毒情监测的产业化,先后在江苏常熟和广东佛山建成基于污水的地方毒情监测中心,已经为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提供第三方毒情监测和评估服务,目前服务的城市还在快速增加中。团队的监测服务不仅帮助上述城市准确掌握毒情形势,改善管理,还大大提高了当地禁毒部门打击涉毒犯罪的效能,先后在为多地警方确认制毒窝点和锁定吸毒重点场所和小区。 团队多年来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不仅推动了污水监测在全国的开展,受到了各地禁毒部门的普遍欢迎,还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于2018年7月对团队把污水监测用于禁毒工作的实践以新闻形式进行了报道。这一报道不仅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禁毒工作取得的成就,而且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加拿大等国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围绕国家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需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队等领衔完成28个国家级市县“多规合一”试点之一的《山东省桓台县国土空间综合规划》,成果于2016年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是全国第一个获得批准的国家级县级规划试点,也成为自然资源部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团队负责承担了全国五个省部合作编制省级规划试点之一的《山东省国土规划》,以人定地和以产定地相结合,以新增人口为依据,创新了国土开发强度预测技术;创建陆海一体化分区,提出海岸带分段、分类管控的统筹引导模式;首次提出建设耦合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要素的省域绿道网络体系,成果得到了傅伯杰院士为组长的专家评审组的高度评价。 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团队组织北京大学师生,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了雄安新区的空间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参与了区域规划分析、新区“多规合一”单元管控、重要控制线划定等方案编制工作。并且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团队成员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聘为雄安新区规划评议组专家,参与了雄安新区规划方案制定的咨询决策过程。此外,接受国家发改委(京津冀协同办)的委托,技术负责开展了“京津冀空间规划研究”,为京津冀空间规划编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9年,学院共举办6次国际会议,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科国内外影响力,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效果显著。其中我院未来城市研究中心组织研究团队代表赴印度班加罗尔参加PEAK URBAN国际合作项目年度学术研讨会。第一届PKU-SDSU空间数据及人与环境复杂系统讲坛以北京大学(PKU)城市与环境学院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迭戈分校(SDSU)合作成立“人与环境复杂系统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为契机,邀请中美两国空间数据及人与环境复杂系统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由北京大学主办的气候干旱化背景下受水分限制森林的动态及水文效应国际研讨会邀请到来自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5位外方代表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的80位中方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城市发展2019年国际会议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巴基斯坦、德国、韩国、法国、格林纳达、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英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地区和国家的约300名关注城市化发展的人士齐聚燕园。成功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双边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北规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国内外研究机构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延续资助项目,我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中山大学等校知名学者成功召开中美时空行为比较研究专题研讨会,共同开展合作研究。 举办学术论坛8场,其中包括:成功举办首届陆地表层系统博雅青年论坛。论坛以“全球变化与碳氮循环”为主题,旨在加强陆地表层系统研究领域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间的交流合作,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隆重召开“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学术年会”,重点实验室成员、北京大学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师生们齐聚一堂,听取实验室及其各个方向2018年度的工作汇报,谋划实验室的未来发展蓝图;成功举办北京大学“黉门对话”第43期专家主题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学界和业界人员与会;举办2019年中国人口地理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4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8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2019年会暨环境遥感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塞罕坝生态站成功举办,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的领导、塞罕坝林场领导与八十多位来自科研和教育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值“地理学之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诞辰250周年之际,我院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生物地理学大会,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45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主办光合生理生态研究前沿研讨会,邀请到来自日本和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参会讨论; 顺利举行第五届“北京大学地理学前沿研究生论坛”,邀请众多国内知名学者参会;成功举办第二届陆地表层系统科学博雅青年论坛,吸引了来自20多个单位的100余人参会;成功举办第五届北京大学地理•环境讲坛暨首届北大城环国际青年论坛,吸引了近70家单位的约400名地理学、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师生报名参会;顺利举办2019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吸引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学者、高校师生和规划实践参与者共70余人开展学术交流;顺利举办第十六届生态讲坛,吸引来自北京、广州、沈阳、南京、兰州、太原、内蒙古和新疆等京内外4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800名师生参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北京大学“生态讲坛”已逐渐成为国内生态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讲坛;成功举办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学术委员会,进一步促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一)科研项目
(二)科研成果
2.1代表性学术论文
2.2代表性奖励与荣誉
(三)与各级政府部门研究项目合作
3.1毒品监测新技术服务于国家禁毒工作
3.2开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国土空间规划创新实践
(四)举办有影响力会议及论坛
(一)代表性国际会议与交流
(二)代表性国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