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环境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
时间:2018-01-08
(一)科研项目 2017年,学院获得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新批项目总计27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2项,青年科学基金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基金1项。截止至12月31日,全院本年度在研项目共计149项(经费额在200万人民币以上的有33项),其中基金委83项(其中创新群体1项,杰出青年3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0项),科技部20项,北京市1项,教育部3项,其他及企事业委托42项。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 (二)科研成果 2017年度全院老师发表SCI/SSCI论文194篇,全院老师共出版著作7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6篇。北京大学“111计划”依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引智基地建设基础上,本年度加强了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与研究,在建设一流学科方面成效显著。陶澍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题为《Urbanization-induced population migration has reduced ambient PM2.5 concentration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为评估生活源及交通源直接能耗污染物排放和大气PM2.5浓度的空间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该研究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引智工程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程和发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刊登文章《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alternative energy and trans-provincial imported electricity in China》,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认识我国当前新能源的利用现状,而且为制定相关能源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朴世龙教授研究组在《Nature Plants》杂志上发表文章《Plausible rice yield losses under future warming》,该研究为作物模型的改善,农业管理和制定缓解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项目的资助。方精云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Carbon stocks and changes of dead organic matter in China`s forests》,对我国森林植被、土壤、凋落物和木质残体碳密度进行了系统调查,并结合森林清查和遥感数据,首次量化了中国森林凋落物碳和木质残体的碳储量及其变化,填补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空白。胡建英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Fluorene-9-bisphenol is anti-oestrogenic and may cause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in mice》,发现双酚A替代品的双酚芴(BHPF)的抗雌激素效应。贺金生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Climate warming reduces the temporal stability of plant community biomass production》,揭示了气候变暖对高寒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万祎、胡建英课题组以《Discovery of a widespread metabolic pathway within and among phenolic xenobiotics》为题于《PNAS》在线发表文章,该研究选取了备受关注的环境酚类污染物三氯生(TCS)开展代谢研究,通过对代谢产物的高通量非靶向鉴定、质谱鉴定和化学合成验证,发现TCS会通过一相代谢过程产生一类脂溶性更强的醚类代谢产物(TCS-O-TCS),这一代谢途径为不同污染物在生物代谢过程中的交互反应(cross-talk reaction)提供了新机制。 (三)与各级政府部门研究项目合作 学院立足学科优势,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决策研究,国土规划实践、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等政策和技术支持工作。林坚教授主持的山东省国土规划(2016-2030年)是建国以来首批省域国土规划的试点,在5个试点省域国土规划中首个通过了规划方案的专家评审。2017年,通过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国土资源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服务及技术咨询合同共计67项,合同总金额超2000万,为国家相关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举办有影响力会议及论坛 2017年7月9-10日,“中国城市地理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中国城市地理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旨在探索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使进城市地理的学术研究有效地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服务,是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发展与传承创新,促进中国城市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新视角的学术交流而举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及未来城市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协办。 2017年11月3-5日,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大-林肯中心)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主办,以“全球时代的城市价值、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北京论坛(2017)城市分论坛隆重召开。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城市分论坛邀请到三十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交流。与会嘉宾分享了个人的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介入到主题探讨之中,先后涉及到城市治理、城市规划、环境问题、可持续性、流动工人、住房制度、土地金融、公共财政、灾后重建、循环经济等问题,并呈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丰富的数据和代表性案例,立足世界,聚焦中国,鲜活的思想碰撞使得会场交流气氛热烈而富有成效。 2017年11月18日下午,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共同主办的“双一流”建设与地理学发展院长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群英宴会厅举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国友研究员,以及来自国内外近40所地理学相关院校的院长和老师们出席本次会议,共同探讨学科发展的未来。 2017年11月18日,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研室及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办的“陈传康先生辞世20周年纪念暨陈传康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金光生命科学大楼报告厅顺利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研室系主任蒙吉军老师主持,来自京内外院校的师生、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的同仁、陈传康先生的家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陈传康先生的学生约8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研讨会中,嘉宾们从不同角度介绍和评价了陈传康先生的辉煌业绩,充分肯定了陈先生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尤其是陈传康先生追求真理、博学引领、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应该被学习传承与发扬光大。 2017年11月19日,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北京大学地理学讲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群英宴会厅成功举行。本届论坛邀请了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学院院长叶嘉安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研究员,前AAG主席,UCLA地理系Eric Sheppard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柴彦威教授、历史地理学系邓辉教授、生态学系贺金生教授、环境学系程和发研究员、资源与环境地理学系张家富教授和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赵鹏军研究员等著名专家学者发表特邀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鸿雁教授和李本纲教授主持大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师生,以及来自国内外地理学相关高校领导和老师们总计300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 2017年12月23、24日,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态讲坛”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 共442人参加了本次讲坛。此外,值此会议之际,北京大学批复建立 “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并将北京大学生态学纳入双一流建设学科。